问题:

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网友"犹奥婷"提问:孩子说谎时怎么引导。

参考答案: >每个孩子几乎都有一段说谎的时光,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可能只是无意的模仿,可能后来形成了习惯,而我们儿时的那个年代,老师、父母们对待小孩子说谎,总免不了厉声叱喝,甚至棍棒相加,但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作者:谭倩,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4岁的峰峰放学后回到家,妈妈发现他膝盖上有瘀青,便问峰峰是不是其他小朋友弄的,峰峰说是瑞瑞撞的。第二天峰峰妈妈问瑞瑞,瑞瑞不承认。无奈,峰峰妈妈不得不找主班老师问清状况。主班老师先让峰峰正常活动,放学后单独把峰峰带到午睡室聊了一会儿。“峰峰,膝盖还疼吗?”“不疼了。”“瘀青是怎么回事呢?”“瑞瑞故意弄的。”峰峰支支吾吾地说。“那你给老师讲讲事情发生的经过吧。”老师发现峰峰明显在说谎。后来在老师的反复询问下,峰峰才说出了“实情”:原来,峰峰上完厕所后跑回教室时摔倒了,磕到了膝盖。但因为峰峰还“记恨”着之前在建构区玩游戏时瑞瑞推倒了他好不容易堆好的“城堡”,面对妈妈的询问,他就将膝盖受伤的责任“嫁祸”给了瑞瑞。听了老师的讲述,峰峰妈妈非常羞愧,她很疑惑:4岁的孩子怎么会说谎呢?其实,除了峰峰的情况,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幼儿撒谎的情况。幼儿为何说谎一般来说,幼儿说谎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种,逃避惩罚。这是比较常见的幼儿说谎的原因。比如,中班幼儿云云在家里玩时,不小心将相框打坏了,却对妈妈说是相框自己掉下来摔坏了。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撒谎通常是为了逃避大人的惩罚。第二种,逃避不喜欢的情境。比如幼儿不喜欢吃菜,于是偷偷推翻自己的碗,然后说是不小心打翻的。第三种,受环境影响。模仿生活环境中重要他人的言行,是幼儿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幼儿模仿的对象喜欢说谎,则很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第四种,不明事理。许多时候,幼儿说谎,纯粹是觉得说谎骗到了别人很好玩,有一种莫名的快感。比如有一对父女这样对话:“爸爸,我不喜欢你了。”“你不喜欢爸爸了吗?爸爸好伤心,呜呜呜……”“爸爸,我逗你玩儿呢。”然后女儿笑了起来。另外,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对于许多概念比较模糊,而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幼儿想象力丰富,容易混淆一些东西,因此难免说谎。上述案例中,峰峰说谎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不明事理。峰峰因为瑞瑞之前推倒自己的“城堡”而“记恨”在心,他想看到瑞瑞被冤枉时的无措和慌乱,以此满足内心的快感。同时,峰峰又害怕说出实情后,会被家长责备,只好撒谎。当然或许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平时生活中成人言行的影响等。
如何正确引导
说谎并非幼儿天性,只有了解幼儿说谎的原因,家长和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矫正幼儿的说谎行为。先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发现幼儿说了谎,有的家长和教师一下就紧张起来,迅速质问幼儿:“是不是你做的?”“你怎么能这样呢?”这些问题无异于在逼迫孩子承认自己的说谎行为,有的家长甚至劈头就开始骂孩子不学好。这些处理方式都不对。首先,成人需要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已经说了谎这件事,然后再理性地处理,因为谎言被揭穿时,幼儿也会紧张、尴尬,成人此时不适宜再给幼儿更强烈的心理压迫。例如,对于峰峰的事,教师的做法较为明智:先让峰峰进行其他活动,等他的情绪处于平静状态时再将他带到单独的空间进行交流,询问事件的经过和原因。在情绪得到接纳的状态下,幼儿更倾向于说出心里话。保持积极的交流态度当家长或教师开始处理幼儿“说谎”的问题时,不能太过严肃,这种态度实际上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相反,在与幼儿交流时,成人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可以告诉幼儿,所有人都喜欢说实话的孩子。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平等、公正,尽量少用暗示性的语言,如:“峰峰,你是不是在说谎?你是不是故意说是瑞瑞做的?”这种带有一定强迫性的语言,会使幼儿感到害怕和紧张,为了逃避惩罚,他们更不愿说出实话。家长和教师应当对幼儿保持积极的态度,引导并鼓励幼儿说出事实的真相。强化幼儿说实话的行为当幼儿承认自己的说谎行为时,家长和教师不要生气,应接纳幼儿的错误并赞美幼儿敢于承认错误、说出真话的行为。如:“峰峰,你不应该自己摔倒后说是瑞瑞撞的,这样做不对,我希望你以后别这样做了,但是我非常高兴你能告诉我事情的经过并承认错误,你还是一个好孩子,我们都喜欢说真话的孩子。”通过夸赞好的行为,从而增加幼儿重复这种好行为的概率,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做法。总之,幼儿说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家长不必过分夸大,但也不可忽略。当发现幼儿有说谎行为时,家长与教师应当理智应对,切忌生气,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幼儿不学好,尤其是不能在人前这样做。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又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孩提时代是最纯真的时代,幼儿期的孩子可塑性强、好模仿,但同时又缺乏判断力,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合格的父母与教师应当平和地接受并科学地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