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散文】千古一帝 || 弘农羊

千古一帝
文/弘农羊
01
说起秦始皇,首先映入人们视线,便是暴君的形象,然后就历数他的罪恶,焚书坑儒,苛政酷刑,老百姓稍有不慎犯了法,一个字,杀!就是在民间的传说,也是在诉他的苦,由于他征夫修筑长城,导致万喜良死在长城下,其妻孟姜女的悲痛感动了上苍,把坚不可摧的长城,哭的轰然倒下。
反正一提起他,满脑子里都是恶,没有啥好印象。
其实,秦始皇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使后来两千多年,所有的皇帝都无法超越,就是到了今天,我们还依然在享受着他所创造的福利。这并不是恭维他,若没有秦始皇,今日也许有或没有这么个大一统的国家。
秦始皇到底有多伟大,只有把他的一生,一一展现还原,才能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
02
说起秦始皇,那就从头开始,先说说他的身世。
虽然他是秦王的后代,但过的却不是锦衣玉食,乘坚策肥的生活,而是寄人篱下,苟且偷生,一但政治上有个风吹草动,他的小命如尘埃一般,瞬间便会消失在这个世上。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二五九年)正月,秦始皇出生于当时赵国都城的邯郸廓城后,姓嬴、氏赵、名政。也就是赵政。秦国君主的的古姓嬴,即秦伯益的后代。嬴姓的嫡宗造父在周穆王时代以赵为氏,在先秦,名字前不加姓,而是加上氏,所以,秦始皇叫赵政。
赵政为秦王的重孙,怎么能出生在赵国呢?这还得回过头来,从他的爷爷说起。
他的爷爷安国君是秦昭襄王的儿子,他的父亲叫异人,不受爷爷安国君的待见,加上安国君有子二十多人,于是他父亲异人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人质。当两国关系紧张时,人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傻子才把宠爱的儿子做人质。当时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他的父亲异人倍受冷遇。出行缺车马,日用少财物,生活困窘,朝不保夕。
卫国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了他父亲异人的情况后,认为此“奇货可居”,想做一笔政治投资,于是用重金见到他爷爷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说服华阳夫人让他父亲异人认其为母,改名子楚。之后,吕不韦又把他的姬妾赵姬送与他父亲子楚为妻,后来赵姬为子楚生下了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赵政。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二五七年),秦国派王齮(yǐ )围攻赵国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他父亲子楚。他父亲与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才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得以顺利回国。此后,赵国又想杀他和母亲赵姬,因为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因此母子二人才得以活命。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二五一年),秦昭襄王去世,赵政的爷爷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他父亲的义母华阳夫人为王后。华阳夫人乘机劝秦孝文王立他父亲为太子。此时赵国放还了他与母亲,这才回到了秦国。
他的爷爷安国君继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他的父亲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没有吕不韦也许就没有他父亲的今天,为了报恩,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03
秦庄襄王三年(前二四七年)五月,赵政的父亲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十三岁的赵政被立为秦王。继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家政事皆由吕把持。
此时的赵政心里很不爽,眼看着一桌子的好吃和好玩的,任由着他人享受,却还要随时随地的感念仲父吕布韦,这,这,这,这到底谁是秦王,哼,总有一天,要把属于我的夺回来。
始皇帝八年(前二三九年),年已二十一岁的秦王赵政亲政。当初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赵政渐渐长大成人,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于是,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lào ǎi)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须、眉毛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嫪毐和太后想做长久夫妻,所以,要远离都城,并获得秦王赵政准许,于是他们搬到雍县的离宫,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嫪毐也以秦王赵政假父自居。有个大臣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告诉赵政,得知后非常气愤。嫪毐慌了,准备叛乱。当时嫪毐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始皇帝九年(前二三八年),赵政在雍城蕲(qí)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叛军被灭,抓住嫪毐。赵政将其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fù)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
始皇帝十年(前二三七年)二十三岁的秦王赵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其放逐到巴蜀。你个老家伙,这十年里,福享尽,坏事做绝,本该杀了你,念你对父亲的好处,饶尔一命,让你从天堂坠到地狱,生不如死,慢慢地熬尽你的余生。
吕不韦是个明白人,能活到今日这个份上,值了。想当年在赵国的那笔政治投资,所带来的丰厚报酬,不要说一个商人,就是那些王公大臣,有几人做得的到。过了十年秦王的日子,还需要后来吗?后来,不需要后来,吕不韦饮毒酒自杀。
从此后,秦王赵政手持权力彩练当空舞。
04
秦国从始皇帝十六年(前二三零年),秦王赵政三十岁开始,用了十年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
自东周到秦一统六国,在这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大小小诸侯王国多的像天上的繁星,东周王朝被撕的支离破碎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诸侯王国为一己私利,天天在打仗,打的是老百姓的财富,打的是老百姓的身家性命,以致后人对此段历史评价,春秋无义战。
秦国为何能以一对六统一全国,而其它六国却做不到,这于一个君王的远大政治抱负脱不开,更主要的是,一个有效的治国理念,经济发达及一支强大的军队,做为实现这一理想的工具。
05
秦国以法家治国
当时秦国和齐国是最强的两个国家,谁能赢得对方,谁就有可能一统六国。在这种纷争战乱之下,秦国果断的采用了法家的思想。
法家思想最重要的是依法治国,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只要上头下达命令,下面就要绝对的服从,只有君王才可以制定法。也彰显了一个君王的最高统治和威望。只有君王统治群臣,群臣不可有反抗之意,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君王是有思想的,其他的都必须跟着君王的思想去走。
在当时战乱纷争的社会下,法家的这种思想可以使得整个国家意识上下统一,以绝对服从的理念使得大家都团结在一起。而儒家的思想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对于治理国家长久是有很好的帮助,也是一种长远之计。但是,在当时迫在眉睫的诸侯国之间混战时期,如果按照孔子的儒学去治国的话,那大家都各自保持自己的意见,不可能齐心协力。
所以,孔子曾经游历各国,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得到君王很高的礼遇,但是,秦国是个例外,非但不欢迎,而且还禁止入秦。
其实,在秦王赵政重用法家前的一百年,秦国当时的秦孝公就已开始启用商鞅变法,以法治国。
商鞅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他提出“循名责实,信赏必罚”的计划,其主要思想为: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这前三个分别是从法律,管理,农业来强化秦国,而禁旅简单来说就是不让自己国的人才流入其他国家去,这些无疑从各方面强大了自己的国家。变法之后,秦国慢慢地成为了一个强国,逐渐的有了与其他诸侯国叫板的资格和底气。
此后,历代秦王都尊奉法家思想,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国富兵强,实力不断提升。
所以说,秦国的强大从根本上是因为法家的思想,那么换句话说,法家的思想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秦国的治国理念中。
用法家治国,从而使得秦国的国力增强,不管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比别的国家强大了许多,这才使得最终统一了六国。所以说,秦国统一天下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秦朝选择法家,这不仅仅是秦朝、秦始皇的选择,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选择。
06
秦国有一支被六国称之为,虎狼之师。
虎狼之师是如何打造的,秦实施的是“军功爵位制”,与利益直接挂钩的奖励制度。
秦法规定,军人在战场上砍下一颗敌人的脑袋回来,他就可以凭借这颗脑袋来获得成为“公士”的资格。而有了“公士”资格,就可以得到一顷田地、一处房产和一个仆人。一颗人头换取这么多的好处,就是放在今天的社会,奖励也是相当的优厚。如果砍了敌人更多脑袋,就可被授予更高一级甚至几级的爵位,而得到的奖赏,自然也就更多了。由于提着脑袋在战场上拼杀,不便于搏击,甚至丢掉自已的性命,后来改为,用左耳替代,这样的话,杀敌多了,把耳朵装到口袋里,就是杀再多的敌人,也无妨。
对于那些迫切需要改变自身命运的秦人来说,参军打仗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秦法规定,阵亡的人,家属可以继承赏赐。秦人的军功也可传子。此外,军爵还能用来换取其他的利益。退还两级的爵位,把身为奴隶的亲生父母中的一位赎为平民,或者自身为奴隶的人获得成为“公士”的资格,也可以请求交回“公士”的爵位以赎回身为奴隶的妻子,两人都成为平民。
总之,秦国给了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荣华富贵的平台,老百姓的积极性当然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所有想改变命运的人,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因素。
这样优厚的待遇,以直观的方式刺激着秦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煽动着秦国上下每个人都想争取爵位的欲望。而爵位的唯一来源就是战功,除了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外,别无他法。于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爵位,获得更丰厚的利益,为了让全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一个个奋不顾身,争相杀敌,以求获得更多的爵位授予凭证——人头、左耳。
有了这样一支军队,何尝灭不了六国。
秦始皇建立和缔造了一支伟大的军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具有国家军队特征的武装力量。没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便没有一个完整和安定的国家。
伟大的秦军。
07
构建国家政权体系
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初,秦始皇就开始根据法家思想建立国家政权体系。
君主称谓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通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以为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
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他对此并不满意。而是在“三皇五帝”的“皇”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称号。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王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
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西汉初恢复。
谥法是追谥的准则。即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称谥号。对一个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制传国玺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用“和氏璧”做玉玺材料。成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此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高祖石敬瑭,在公元九三六年攻破洛阳,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抱着最后的传国玺登楼自焚,从此“传国玺”在历史上消失。
从秦始皇开始,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自称为朕。社会每次朝代更替都叫做“朝”,自秦以后历朝历代完全沿用,直到一九一二年清王朝宣告结束。
08
秦朝首都定为,咸阳。
中央集权,中央机构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皇帝为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所有大权。皇帝直接任免地方行政官员。
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御使大夫。九卿,相当于国家的各部委负责人。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无论三公 ,还是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重大事件决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商议,皇帝做裁决。
地方机构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全国设立四十六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里,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设亭长,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任过此职。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三公九卿制度,能够高效地处理和管理国家大事,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
制定《秦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鉴于天下初定,人心尚未宾服的现实,在李斯的建议下厉行法制,将六国与秦不同的法律全部废除。命李斯主持重新修订律令典章,制定《秦律》,颁行全国。他认为统一法制能使臣民有所遵循,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秦始皇之所以令李斯主持制定《秦律》,不仅是因为李斯主张法家学说,更是因为李斯担任过秦国中央最高司法官廷尉一职,廷尉是九卿中专管司法的行政官吏,所以李斯对法律非常精通。
《秦律》的基本内容来源于战国初期魏国李悝 (kuī)变法制定的《法经》,秦商鞅变法时将《法经》的六法改为六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李斯在原来六律的基础上又做了补充修订,制定了新的《秦律》。
《秦律》包括刑法、诉讼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十多个法律门类,其核心是刑法。
《秦律》的制定使得秦国有法可依,不仅有利于当时的统治,而且对以后历朝历代制订法典都有重大影响。秦始皇制定法令,目的是从各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秦律制订后由秦始皇颁行全国,命令天下臣民都要进行学习,而且文化教育也要“以吏为师”。
10
书同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使用的文字也各不相同。如果秦朝对这种现象放任不管,必将给政令推行、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不便。为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对这些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综合六国文字的优点,创造了一种统一的字体,秦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稍后,在秦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发展出另外一种字体,隶书,作为日常应用文字。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改币制
秦始皇采取了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
经济制度
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秦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后,秦始皇变“王有”为“国有”。始皇三十一年(前二一六)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
虽然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私人耕种,但此举让全国百姓实际占有了原来“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变成了农民和官员们都可以自由的买卖田地,有利于私有土地的发展。
铸金人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为了社会稳定,防止人民反抗,尽收天下之兵器,铸成十二个大铜人像,即十二金人。一来净化了社会秩序,二来把民间的金属收集存放起来,以备国家之需。
统一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大小不一,给经贸带来不便。秦始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实行统一的钱币、长度单位、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标准器上刻上铭文。在田制上,秦朝规定六步为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两千余年而不变。
设驿站 修驿道
秦始皇首次创驿站制度,并且修了驿道。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一条向南,一条向北,相当于现在的国道。为以后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在军事调度,以及商旅通行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车同轨
全国车辙阔狭相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道路车辙宽窄不一,马车的大小也不一样。古时候都是土路,木头做的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马车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行在硬地车道上,行走平稳,能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国家统一后,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各地的交通往来,制约经济发展。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驰道上的车轨宽六尺。同时,将马车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与驰道上的车轨一样。这样一来,有利于马车的长途运输。全国各地的道路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一车可通行全国。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军队及军需物资的调配。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零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间混乱的习俗。
修驰道
秦灭六国之后,当时中原统一不久,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与各地之间的交通顺畅和消息快捷的传送,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的交通和联系,修弛道便成了当务之急。
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往西直达内蒙古九原。驰道宽五十步,车轨宽六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
秦直道
秦直道修于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一二年),它的作用是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用两年时间筑成,起于陕西咸阳,终于内蒙古九原,穿越十四个县,全长一千六百多里,最宽六十余米,最窄也要二十余米的一条军事通道。应该说,秦直道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由于秦直道路面用炒熟的土夯筑,两千年来寸草不生,部分有草的地方也长不过膝,更没有被高大的树木湮没。
秦朝灭亡后,秦直道依然继续提供交通服务。清朝年间,秦直道逐渐荒废,失去了作为交通干道的作用。近年来专家在秦直道考古,清理了表层的黄土之后,发现了秦直道上的车辙。
建成后的秦直道与长城相配套,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边防作用。
筑长城
修长城主要是为了保护秦朝北方的疆土,以及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需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朝廷带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负担。秦朝大将蒙恬在燕、赵、秦的长城基础上,修建了西起临洮(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直道和长城,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是秦朝西北边防稳固的基石。在古代军事史、交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1
开疆拓土
在夏朝、商朝、周朝时期,中国的领土并不大。夏朝的领土约在今天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商朝的领土大致差不多。周朝的领土最大,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北到达陕西南部,往南到达长江流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有停止开疆拓土的步伐。
首先,秦始皇派国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南下,并动用二十万刑徒,输送辎重粮草,发动了南征百越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秦朝诸战中最艰难最激烈一战。
岭南在古代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百越之地,相当于现在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全境,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面积在五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然而,屠睢的军事行动却没有取得成功,自己也被当地土著人毒箭所杀。秦始皇随即派遣任嚣和赵佗率领大军再攻打岭南,经过四年血战,终于将岭南一带圈进秦朝的地盘。百越战争是秦始皇统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原与百越的融合,及百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在征伐岭南后,又把目光投向北方。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正在崛起,并屡屡南侵,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公元前二一四年春天,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往北进攻匈奴。在秦朝大军迅猛的攻击下,匈奴溃不成军,纷纷败逃。第二年秋天,蒙恬再次率领大军追击匈奴,匈奴依然没有反手之力,不得不离开黄河河套平原,向北方的大漠深处迁徙。秦朝军队一直深入到阴山一带。随后,蒙恬奉命驻扎在北疆,防止匈奴卷土重来。这一战,解除了匈奴贵族的侵扰与破坏,使今河套内外,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
这一战,汉朝历史学家贾谊赞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一统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死灰复燃”,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迁至咸阳者即达十二万户。一部分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
12
修灵渠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但它却是军事行动的产物。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兵五十万征伐岭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战线拉得太长,秦朝军队的军粮运转出现了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局。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率领士兵、民夫,在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之间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运载军粮。
这就是灵渠,总长六十八里。灵渠修建好后,没过多久,秦朝军队就征服了岭南。灵渠居功至伟。
战争结束后,灵渠经过历代修整,继续承担水路交通要道的功能,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灵渠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族人民往来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13
开发岭南
史籍称先秦时期岭南是烟瘴南蛮之地,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至秦军南下后,带来先进技术始融入文明。岭南地区迅速从刀耕火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在岭南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这些中原移民带去了先进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让当时相对闭塞、落后的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跟上了中原的节拍。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秦朝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开发西北
秦始皇在北伐匈奴的同时,又徙去大批刑徒。始皇帝三十五年(前二一二年),进一步增加了徙边的人数。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二一一年),一次就从内地徙民三万户至北河、榆中定居,(今甘肃榆中县,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拓西南
秦始皇为方便西南各族人民,和内地人民的长期交往,决定打通西南。派常頞(è)通西南夷。因交通受阻,遂发动民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
栈道开通后,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秦又经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
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地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14
两桩公案
焚书坑儒
坑儒
后人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要比建造阿房宫可恨的多。首先,无论阿房宫修建的如何宏大豪华,老百姓又住不上,后来被一把火烧了,烧了就烧了,反正又不是自己出钱建的,不心疼。那把火也不是自己点的,也不怕担责任。
对焚书坑儒就不一样了。秦始皇到底焚烧的是什么书,是有史料价值的文献,还是些哲学书籍,又还是些奇招秘技,还是些都明白想看的书却不愿意说出来的那些。坑儒,是先挖坑后活埋,还是先杀了再挖坑填埋。这个儒到底是个啥儒,是文化人,还是孔子的孝子贤孙,还是带点本事有文化的技术人材,又还是冒充知识分子的江湖骗子。后人对这些未知感兴趣。
最早记载此事的是司马迁,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曾任用卢生、侯生等术士为它寻找长生不老药。卢生等人找不到神药,还在背后议论、诽谤秦始皇,后来因为怕皇帝怪罪他们,索性逃跑了。
这件事激怒了秦始皇,使他联想到了咸阳诸生也有爱议论他的毛病。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同时也担心诸生们胡说八道惑乱百姓,秦始皇就命人把咸阳诸生抓了起来,严加审问,并让他们互相检举揭发。逐渐地,被告发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总共四百六十多人被秦始皇下令给活埋了。
焚书
咸阳城里的一些儒生对秦始皇实行法家治国有意见,纷纷上书反对,要求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满,就把全国的书籍,除了农林及医术之类的书籍保留,余下全部烧毁。
无论是焚书还是坑儒,它都是在秦朝都城咸阳发生,在一个拥有法律的法治国家发生。今人与古人都应该是逻辑思维,那么就按逻辑思维的规律来分析这两个事件。
既然事件是在按照法律约束的国度中发生,而不是人治的国度里,人们的思维和判断都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它是有尺度的,而不是随心所欲。在照章办事下,今人与古人对待事件的认识与处理,就容易接轨了。
在当时,秦朝统一初期,其六国的残余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很大的影响力,若是一些思想或主张,与法家相冲突,而引起秦朝社会和政权的不稳定,那么政府当然要出面来管一管,不要说是在二千年前的秦朝,就是在当代,无论是那个国家,若思想及言论与现政权执政理念相冲突,转而进行攻击,并化为文字性东西,一个是不可能让你出版,二是私自印刷肯定没收销毁。所以说,一些儒生也不那么的矫情,这不是在六国,百家争鸣,口无遮拦,肆无忌惮,要想在秦朝生活,就要守秦朝的规矩。如果你是秦始皇,只会把扰乱社会及政权的书籍没收销毁,不可能把与此事无关之类的书籍一并除掉。只要自己不是个傻子,应该想到秦始皇更不是个傻子。除了把反对他及政权的一切势力灭掉,剩下的都是为其服务的,谁也不会自断手足。
再说坑儒。我就不明白,明明是江湖术士欺骗了秦始皇,犯了欺君之罪,杀。就是后来的皇朝,若是谁犯了同罪,也是杀。但是,秦始皇和他的一班大臣咋糊涂了,不把这些术士们或杀,或挖个坑埋了,抓些儒生当替死鬼,却放走那些本该杀的术士。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秦始皇杀的是诸生,也没有说是儒生啊,儒生这个词是在西汉以后才出现的,因为汉朝老刘家崇儒,把孔子尊为儒家领袖,孔子后来所有的弟子被称为儒生。坑儒生或杀儒生,是否穿越了。在司马迁所说的诸生中,也许有孔子思想的继承者,这个谁也不敢保证,或者这类人是个“杂家”,为了混口饭,见人说人话,见鬼办鬼事,本想混秦始皇几个铜钱花花,谁知撞到枪口上了,要知道了,在秦国无论是做啥事,都要遵守法律的。
阿房宫
秦始皇在灭六国后,穷奢极侈。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
阿房宫建筑的何等宏大与辉煌。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唐朝的大诗人杜牧,都有文字为其作证,秦始皇应该无法抵赖吧。
历史上的阿房宫,规模到底有多大,建筑的有多么的华丽。
现在就结合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字与现代考古发现,一探究竟。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贾山传》中记载:“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唐朝诗人杜牧的写《阿房宫赋》为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能容纳上万人。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据说,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后来,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还没灭。
古有童谣唱道:“阿房,阿房,灭始皇”
事情果真如此吗?
二零零二年十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组成了阿房宫考古队,决定以考古揭开阿房宫的面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说:我们都知道阿房宫前殿,考古工作最初也是从阿房宫前殿开始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宽四百二十六米、现高十二米。这个高度是从秦代地面算起的。在这个夯土台基之上,西、北、东三面已夯筑土墙,墙顶部则已铺了瓦。不过,夯土台基上面还没有建筑南墙。
这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
据此,考古人员判断,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正在建设的一座宫殿而已。更重要的是,考古队在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即东、西、北三面墙里都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仅发现有东汉—北朝时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遗存和墓葬。种种迹象表明,阿房宫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仅建了一座前殿而已。即是这座前殿,还只是个地基,离建成也还远得很。
考古专家完整地清理出了宏伟的地基,清理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任何被火焚的痕迹,也没有除地基之外的任何与古建筑有关的木材等重要证据。因此断定阿房宫从来没有真正修成过。
只能有一个可能,阿房宫并未被项羽烧毁。
《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司马迁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这一记载已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也就是说,《史记》中所说的“宫室”,是被火烧过的秦都咸阳宫和其他秦朝宫室,而不是地处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宫。
秦朝时全国才一千多万人口,除了军队、修长城的、七十万民夫修皇陵的,还有多少人来修阿房宫。后来皇陵修成,才把所有的民夫调到阿房宫这项工程上来,很不幸,这时,农民起义如雄雄烈火,胡亥拼命的镇压扑灭,这项工程随之终止,秦朝也随之灭亡。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明确地提出阿房宫被大火焚毁过的人,是唐代的大诗人杜牧,不过,他可是此事件后一千年才出生在唐朝的人啊,不知大诗人说出此番话的依据从何而来。
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像秦咸阳宫遗址那样,有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况且,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不可能出土连一个残杯破碗都见不到吧。
《史记》里说: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阿房宫被迫停工,将七十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胜吴广就起义了。如此短的时间内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如果阿房宫没有存在过,那么,后人给项羽颁了一个“火烧阿房宫”莫须有的荣誉也就免了吧。
15
欧洲为何没能再统一
秦始皇最大的影响力就是让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如果没有秦始皇,或者会像现在的欧洲一样,小国林立,地很广,人很多,却没有大一统。
欧洲曾经为罗马帝国所统治。
古罗马帝国建于公元前二七年,分裂于三九五年,后分为东、西罗马。西罗马灭亡于四七六年,东罗马则灭亡于一四五三年。此后至今已是一个拥有三十多个国家的欧洲。
为何欧洲的罗马帝国,没有像中国几千年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样,到如今还是一个完整的大国。
欧洲之所以今日没能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自然环境,气候及地形等,但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体制、文化和语言。
欧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人口属欧罗巴人种,比较单一。这是它的优势。
罗马帝国建立后,虽以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这一语言又与各地语言结合,变化为多种语言。到现在官方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等近三十种语言。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在中国,我们只有不同方言,而书写文字都是一样的。欧洲各国在不同民族形成的同时,也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语言。欧洲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母语。所以说这是文化交流的一个屏障。不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国的汉语则数千年来一脉相传。
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及地中海文明圈分裂为天主教地区、东正教地区和伊斯兰地区。欧洲没有天下一统的文化基因。也无一种专为皇权服务的思想一以贯之。虽也产生过政教合一的政权,但基督教与异教久有争斗,而基督教本身还有流变。总体上,宗教与朝廷,各成系统,各有所主。这样,在思想文化上,要维系帝国的存在力量也不强。在思想上,追求统一是中国百家思想的共同点,而西方则崇尚多元。
秦朝一统直到后来的朝代,它们基本都有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下面是官员和地主,最后才是农民。
在欧洲,国王只是更高层的贵族。其他贵族和望族对国家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秦始皇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把人们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经济高度的统一了起来。也促使了中国没有变为罗马帝国灭亡后如今的欧洲。
16
秦始皇用法家的政治理念来建构秦朝,为之后二千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格局。
孔子的儒家政治主张,是要国家体制回归到周朝,用礼来治理国家。一个国家若没有法律做底线,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而在道德层面,让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这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那些曾经接受认同孔子的政治主张的国家,又有那个国家干过秦国,最后还不是被秦国灭掉,这就是对他的主张最好的回答。
历史永远是向前进,开倒车只能是自取灭亡。
一个朝代被另一个朝代所替代,必定是其没有顺应社会的发展,自己不改革,那就接受他人的革命。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始皇曾经为了得到韩非,不惜出重兵攻打韩国,虽然韩非到秦国后,并没有给秦始皇提出过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他的著作和他的思想却深深影响了秦始皇,秦始皇对韩非子的学说推崇至极。
在秦国完成统一的过程中,法家思想再一次登上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舞台。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大业,重用李斯、尉缭等法家人物制定了对付六国的战略与策略,最终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根据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开始建立国家政权体系,加强中央集权,树立皇帝的专制权威,为维护大一统局面起了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强化国家机器。将法家思想应用到全国,法家思想继而在统一战争中产生重大影响之后,又开始在国家的制度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说,秦始皇用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实现了国家行政体制的统一,那么他又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实现了思想上、文化上、经济制度的统一。
尽管秦朝只短短的存在了十五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来。秦始皇是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由于秦始皇建构的国家体制,使之“中国”开始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国家,虽然中间不断分裂又重组,被分成很多国家,但是最终都是统一。原因是基本内核没变,于是才有现在的中国。共同的文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千古一帝秦始皇,所创立的秦朝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历史影响力既深且远,已经深入中华民族骨髓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的一部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规章制度,传统习俗很多方面无不深受其影响。
17
秦始皇生于(前259年);
(前247年)十三岁登基;
(前239年)始皇八年,二十一岁亲政;
(前237年)始皇十年,二十三岁除吕布韦;
(前230年至221年)三十岁起,十年灭六国;
(前219年)四十一岁平南方百越;
(前210年)五十岁东巡途中驾崩;
(前209年)死后第一年农民起义;
(前207年)死后第三年秦朝灭亡。
可惜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仅仅十一年,千古一帝就这样烟消云散,但秦始皇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一直影响中国封建王朝的历朝历代!
秦朝疆土。东至东海,南达南海,西到陇西,北抵长城。奠定了以后各朝中国版图的基础。
18
最后用伟人毛泽东对秦始皇的点评作为结束语。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
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普洱雅苑
品茗 · 修心 · 慢生活
投稿邮箱:roushi0215@163.com
世界再大,不过一方桃源;心有温情,处处春意盎然。策划:石子主编:初见 · 普洱雅苑编委:王福寅 | 弘农羊 | 李宝君 | 吴亚锋| 知行| 贺文杰 | 崔河山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灵网备[2018]S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