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名字是怎么起的

8月1日,今年第16号台风“莫兰蒂”在浙江玉环登陆,超强台风、超强热带风暴“桑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今年以来,共有24个台风被命名,而“桑美”是其中的第7号。从2004年以来,人类共为台风起了158个名字。如今人们给台风起名可谓五花八门:有给它取名为“桑美”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后来成为美国飓风中心高级官员的詹姆斯·斯卡利亚·科利斯卡(James Scalia Couryaska);有给它起名为“温比亚”;有给它起名为“摩羯”;还有给它起名为“帕玛”。

1、按字母顺序排列

给台风起名,按照字母顺序排序是最常用的办法。用字母排列来命名一个台风有很多好处:第一,每个名字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一般只有5个以内的名字;第二,能使台风的名字家喻户晓;第三,便于记忆,重复率低;第四,与台风所在海域的名称对应。但要注意,当一个台风名称出现次数过多、或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较大时,台风名称很难被批准命名,一般只能在台风编号后加上字母或者去掉前缀或后缀,以表明台风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刻活动过,比如第16号台风“桑美”正是这样诞生。

2、取各有特色

“温比亚”:2004年8月11日,日本气象厅以“温比亚”为名发布第16号台风“桑美”警报,这也是继2002年1月29日“帕卡”后日本发布的首个台风警报。这个台风的名字起源于2003年7月25日发生在菲律宾附近海域的台风“杜立克”(Duruk),当它减弱为热带低压后向西北方向移动,由于移动速度缓慢,路径变得异常复杂,它最终于7月28日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南方向大约1150公里处掠过,这是热带气旋命名中首个由日本气象厅命名的台风。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里,“杜立克”几乎一直被认为是唯一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直到2000年8月18日凌晨3时55分日本气象厅才将它改名为新台风并予以命名,随后又于当天下午3时将其命名为“温比亚’’并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登陆了。该命名反映了日本气象厅对该台风特性和灾害范围的认识,是对该系别热带气旋命名标准的重大突破之一。至于温比亚又有什么特色呢?

3、名字只是个代号

在台风命名的过程中,名字只是个代号,命名的方式很多,有些是在台风中心附近建立名称以便于今后更好地使用。例如西北太平洋有三个名字:第聂伯河、安达拉、科特迪瓦;而第三个名字是第22号台风“帕里安”,则取自西班牙语中的“Silva. Jermo”一词以代替其英文单词“Silva.”;台湾则取自台湾本岛、澎湖群岛和南投县的三个名称来代替其英文单词“Time. Prince”。名字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许多好处,例如在为一个台风起名字时,各国一般都会参考当地气象部门对这个台风所做的预报(例如预报登陆位置、持续风速、影响范围等),从而为该国家未来将可能发生飓风做好准备。

4、台风命名是科学家们的心血结晶

台风的命名和它的名字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命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这是国家的象征。但是在台风肆虐的时候,台风名字似乎成了与国家的政治挂钩的一个符号。比如说去年登陆我国的台风虽然名字和它的名字一样叫台风号,但它实际上是意大利名热带气旋,澳大利亚名热带气旋等。

5、台风名字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一个台风会经过几次改名,有些名字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例如,2004年7月20日的那次台风“鲇鱼”,被美国联合命名为“温比亚”。现在的“帕玛”是2009年7月11日被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命名为“海棠”。又如2002年9月13日的那次登陆日本福冈县的狂风,名字却变成了“莫兰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