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会爬到人身上吗?书虫:你咋不上天!

编者按近日,“书虫”这个话题,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书虫”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最近,记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甘肃兰州、青海西宁等地调查发现: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以“书虫”为食的极端现象。对此,专家指出,“书虫子”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不仅会将其当成食物随意丢弃或制作昆虫标本,而且可能会从它们身上读出更多有用的信息。有读者说:读到这些奇怪的“书虫”让人非常害怕和痛苦;也有读者说:看到它们非常恶心;还有人认为它可能会导致死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着人们将这种文化现象摆上了台面呢?这些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1、“书虫”被视为人类精神财富

说到“书虫”,一般人的印象里可能都是指一种昆虫,或者说某种昆虫的幼虫;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人类的生活经历,也包括昆虫生活的过程,他们也会“啃”书,但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书虫”不可能一直都在“啃”书,而且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书虫”只是一种现象而非“常态”。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渠道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类对各种信息是“来者不拒”的。人们不仅会丢弃旧的报纸杂志或书籍来满足自己闲暇时阅读报纸和书籍的需求;还会用其他材料来制作书籍;甚至有人还会用昆虫来当食物。但对于那些还没有接触过昆虫(尤其是被称为“书虫”)的人们来说,“书虫”的价值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重要和难以衡量:一个普通大众也许对不懂一点昆虫知识感到兴趣;而一位著名作家就曾说过:“我并不想为了买到书而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也许没有那么夸张,但还是可以看出“书虫”在很多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能使一个人有可能获得精神上所需要的东西——比如与文学有关或者与自然有关;还会使一个人在面临艰难抉择时保持镇定和坚强:从而能经受住各种压力甚至死亡。

2、一些城市出现了以“书虫”为食的文化现象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一位市民说:在学校、公园、商场、地铁口,你都能见到很多养着虫子的蚂蚁,有的孩子甚至拿着小木棍还在虫子身上戳上几下来看看蚂蚁的模样,很是吓人;还有的市民用打火机将这些虫子烧死在墙上、地上,有些孩子用嘴巴去吮吸这些虫子,很是恶心;还有的孩子拿着一本书在一旁玩着就把虫子吃掉了……在兰州,同样有几位市民在街头向过往行人扔着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有蟑螂、蚂蚱……还有蜜蜂、蟋蟀等动物标本……有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在兰州许多小区内都有养着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的现象,只要看见就有人将这些东西扔掉或者制作成标本向路过的市民展示。这些书虫大都体型较小,有的只有手掌大小,但是却能吸取到大量营养物质后活得很长,像它们在进食时所发出的声音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延续。”

3、“书虫”被作为一种动物标本,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虽然在中国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但是以“书虫”为食的动物标本却还是第一次出现。其实昆虫作为一种节肢动物,它们能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许多不同温度、不同湿度的生存活动。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昆虫标本都是一种十分常见和非常珍贵的资源。国外很多博物馆中都会展出一些昆虫标本,比如苏格兰牧羊犬和海狸等等。据了解,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虽然与其他种类昆虫相比“书虫”体型较小、体色艳丽、身体色彩艳丽。但是从生命特征来说,昆虫还是具备相当多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比如它们的生存环境必须非常干燥、高温、干燥或潮湿空气中的温度是10℃左右,即使是在寒冷季节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