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春望
春望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相关内容
-
杜甫诗三首望岳
杜甫诗三首望岳,,杜甫的三首《望岳》分别是:歌颂泰山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歌颂南岳衡山的《望岳 南岳配朱鸟》,歌颂西岳华山的《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望岳岱宗夫如何》全诗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南岳配朱鸟》全诗如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
众筹起源于哪个国家
众筹起源于哪个国家,,众筹起源于美国这个国家。不过历史并不是特别的长,只有10多年的历史,其实早在18世纪的时候,这个模式的雏形已经呈现了,当时这个模式在文艺界比较流行,很多文艺作品都通过订购的方式完成,有很多知名的人物,比如莫扎特,贝多芬等等,他们会先筹一部分的资金,然后找到相关的订购者,但是这样的雏形并不符合商业模式。这个模式虽然起源于美国,但是这个模式在欧美国家进入了黄金期,所以发展速度非常...
-
关于战争的名言
关于战争的名言,,1、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2、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3、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4、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5、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6、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7、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8、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50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50字,,来日诰日,我读了《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钢铁是如何炼成的》的故事背景是正在烽火纷飞的年月,本书讲了家丁公保我—-柯察金从一个贫孩子变成一个兵士的经历。保我因为玩弄了校少,所以被教校解雇了,后去经他的母亲引睹,当了一名洗碗工,后去当了一名电工,成了一名黑军兵士。固然其时沙皇已被颠覆,但是德军战黑匪依旧很放肆。其时,保我为了保护家乡,保护疆域,已曾多次受伤。死病,但他...
-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哪一首诗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哪一首诗,,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诗的颔联既写景,也点明时令,诗人不仅是客观写景,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首联和颔联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颈联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月是故乡明全诗
月是故乡明全诗,,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
老师您好700字作文
老师您好700字作文,,您是融化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您是耕耘土地呵护花朵的园丁,您是传递友情撒播甘露,您用汗水甚至生命写就人生故事老师!祝您节日快乐。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您只能获取花香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老师辛苦了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是您!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是谁——把调皮的我们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是您!老师!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
-
老师您好800字作文
老师您好800字作文,,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中的路标,指引着我们走向了成功之路。老师奉献了自己,来给我们开启智慧大门。您是融化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您是耕耘土地呵护花朵的园丁,您是传递友情撒播甘露,您用汗水甚至生命写就人生故事老师!祝您节日快乐。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您只能获取花香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老师辛苦了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是您!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
-
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
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绕书三匝,何枝可依?。(曹操)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杜甫)独上江楼思渺...
-
关于青春的名言警句欣赏
关于青春的名言警句欣赏,,青春一去不复返,事业一纵永无成。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春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成为什么。春天是自然界一年里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人生只有一度的青春。滥用青春等于虚度青春。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7、少年时期的放浪是晚年的汇票,大约在三十年后,即可加上利息支付。...
-
海滨小镇还是海滨小城
海滨小镇还是海滨小城,,1、从第一段第一句可以看出。“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是本段中心句,体现出庭院种满各种各样树木的特点。2、《海滨小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9课的课文,由陈亮参与录制 。这篇课文介绍了家乡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3、原文(节选):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
-
海滨小镇日记
海滨小镇日记,,我的家乡是金都招远那里不仅景色秀丽而且还是个物产丰富的城市。招远除了盛产黄金还有享誉盛名的烟台苹果、龙口粉丝。苹果就不用了说了每咬上一口那香脆多汁的果香立马填满了口腔实在是太好吃了!粉丝就更不用说了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卖到全世界名扬天下了。好多人都好奇为什么龙口粉丝是招远产的?实际上招远才是真正的粉丝生产基地。这要从粉丝的创立者说起那时候的粉丝都是由龙口转运到香港再卖到世界各地但...
-
鸟啼悲伤的诗句
鸟啼悲伤的诗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声斜阳暮。--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秦少游《踏莎行》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胡曾《成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
-
生活因亲情而精彩作文高中
生活因亲情而精彩作文高中,,亲情是什么?亲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亲情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亲情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关怀;亲情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贵。而我却说,亲情是无处不在的,是无微不至的。妈妈的手像充满魔法,不管我哪里不舒服,只要一经她的手,我就会重新变的舒服和愉快;爸爸的手又厚又大,只要他给我掖背子,一个甜美的梦一定在等着我;弟弟的手...
-
卢沟桥烽火内容
卢沟桥烽火内容,,卢沟桥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大罪,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
-
卢沟桥烽火同仇敌忾的意思
卢沟桥烽火同仇敌忾的意思,,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成语寓意:古代战争往往怀着一致的愤恨,共同抵抗敌人。而如今一方面,人们只有戮力同心、团结协作,才能在危难时刻占胜敌人。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应坦诚待人,不可钩心斗角。但是,有的时候,还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要争取某人的支持,就可以把双方的共同点扩大,找到共同的利益,树立共同的敌人,使对方与自己“同仇敌忾”,这种方法在要维护自己的合法、合...
-
卢沟桥烽火人物的精神
卢沟桥烽火人物的精神,,《卢沟桥烽火》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敌气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
抗日烽火读后感200字
抗日烽火读后感200字,,读完《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我心中充满自豪与怨恨。文章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这篇课文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了事端,企图侵占宛平城。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卢沟桥。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的时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