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20年
勾践(约前520-前465),是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卒,勾践继位。前494年,吴伐越,大败越。勾践夫妇入臣于吴,为吴王夫差养马三年,卧薪尝胆。前491年(句践七年)返国,誓复吴仇。建都大越(今绍兴),任用范蠡、文种、计倪等一批能臣谋士,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生聚教训,国力大增,终于在勾践24年(前473年),一举吞并吴国。进而迁都琅琊,窥视中原,会齐、晋等诸侯于徐州,并致贡周室,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 勾践回国后发誓复仇灭吴,卧薪尝胆,休养生息,重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史记·货殖列传》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又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一年,越国向吴国进贡蒸熟的种子,使第二年吴国大饥,削弱了吴国的国力。 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黄池争霸,趁虚而入,攻入吴都姑苏,杀吴太子。夫差返国后被迫向勾践求和。不久,勾践再次攻吴。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军围困吴都三年后终于破城。夫差困于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勾践随后北上迁都琅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相关内容
-
出师表临表涕零的意思
出师表临表涕零的意思,,《出师表》临表涕零的意思: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 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章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
-
宇文姓氏现在还有吗
宇文姓氏现在还有吗,,宇文姓氏现在还有。只不过还没有人统计过,所以比较少见。宇文是个古老姓氏,追及源头,是在魏晋时期,北方有一个神秘鲜卑部落,以神农后人一族自称,某一天有首领偶然捡到一枚玉玺,玉玺上刻着皇帝玺三个字,大家都觉得这是天神的旨意,于是借当时天和天子的称呼改号,一直到宇文氏进驻中原又改名字叫宇文国,宇文这个姓也逐渐与汉姓文化融合到了一起。宇文这个姓氏还没有被收录进排行前一百的大姓之中,只...
-
卧薪尝胆吴王夫差反胜为败的原因是什么
卧薪尝胆吴王夫差反胜为败的原因是什么,,《卧薪尝胆》中越王勾践转败为胜的原因是: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吴王夫差终被越灭的原因是: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只在柴草上头睡觉,并且在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警醒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的准备,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而吴王羞愧自杀。根据这段历史出来的成语,就是“卧薪尝胆”。成语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
-
白桦91年小品
白桦91年小品,,相声《学唱》。白桦,剧作家、诗人。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人[1] 。1942年春,与孪生兄弟叶楠(陈佐华)一同考入潢川中学(今潢川高中)初中部,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学写诗歌、散文、小说。1947年参加中原野战军,任宣传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宣传干事、教育干事、师俱乐部主任职务。1952年曾在贺龙身边工作,此后在昆明军区和总政治部创作...
-
出师表被陆游称赞为什么
出师表被陆游称赞为什么,,出师表被陆游称赞因为陆游一生都深怀报国之情,而终其一生,都没有看到国家收复的那一天,再看诸葛亮的,一样的报国热忱,一样遗憾的结果,怎不叫他有惺惺相惜,如遇知己之感呢!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翻译;>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
书愤爱国热情
书愤爱国热情,,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施展抱负。《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
书愤用典
书愤用典,,《书愤》用的典故: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作用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表达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作用是用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
-
书愤 陆游
书愤 陆游,,书愤陆游 〔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出师表真...
-
书愤书法作品
书愤书法作品,,书愤作者: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
-
书愤名句
书愤名句,,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是陆游书愤的名句,书愤是作者7律诗的压卷之作。诗中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回顾,抒发了因壮志未酬鬓发已斑而生的悲愤之情。“出师”2句:赞颂了诸葛亮的知难而进,坚持北伐,千载之下,无人能与他比。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伐魏,临行,上《出师表》给刘禅,表明心迹。作者这里是借赞颂诸葛亮来表达自己不甘衰老,依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
书愤注音
书愤注音,,《书愤》的拼音:shū fèn书愤[sòng] lù yóu[宋] 陆游zǎo suì nà zhī shì shì jiān ,zhōng yuán běi wàng qì rú shān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lóu chuán yè xuě guā zhōu dù ,tiě mǎ qiū fēng dà sàn guān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sāi sh...
-
荆轲刺秦王60字
荆轲刺秦王60字,,《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
-
故乡读书小报
故乡读书小报,,这是一座已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用渔米之乡,水乡泽国来形容它,一点儿也不过分,这座诗韵飘香,历史悠久的古城就是我美丽的家乡——绍兴。绍兴湖泊众多,水多,桥自然也多。漫步在绍兴的小巷,你一抬头不经意间就会看见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这一座座石桥横跨在水面上,它们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和沧桑,如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默默地奉献着他的一生。我爱绍兴那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河,一座座千姿百态的...
-
荆轲刺秦王的秦王是谁
荆轲刺秦王的秦王是谁,,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秦始皇。《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
-
荆轲刺秦王30字
荆轲刺秦王30字,,《荆轲刺秦王》课文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
-
荆轲刺秦王几年级
荆轲刺秦王几年级,,《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
-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
-
荆轲刺秦王用的什么剑
荆轲刺秦王用的什么剑,,1、荆轲刺秦王的兵器为徐夫人匕首。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2、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