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错别字的故事

出现次数最多的错字

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一个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前者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所题,至于题者叫甚名已无从查考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魚”和多一横“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最壮观的错字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其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