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海力布是中国民间故事吗
是的。
猎人海力布》属于民间故事。
《猎人海力布》课文主要讲了海力布救小白蛇、救乡亲们这两件事。《猎人海力布》是一篇动人的民间故事,课文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赞扬了猎人海力布舍已救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故事梗概:善良勤劳的海力布是一位猎人,他每天辛苦出去打猎,回来却把大部分的猎物分发给大家,自己只留下解决温饱的一小部分,因为海力布的慷慨与热心,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
机缘巧合下,海力布救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为了报恩,帮助海力布得到了一块宝石,一块可以听懂世界上所有动物说话的宝石,老一辈的人常说,福兮祸兮,福祸相依,这块会说话的宝石,让海力布每天都能狩到比平时多几倍的猎,但也让海力布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变成了石头。
相关内容
-
孝道感悟与心得体会
孝道感悟与心得体会,,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表达了我们对父母、对长辈的尊重。然而,现在的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的做到了孝呢?我读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这篇文章,有了很多的感触。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毕淑敏对“孝”的理解。我对她文章中的语言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感悟。“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得挂年,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父母说过长达以后要...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水平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水平,,《水浒传》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成篇小说,同时也是四大名著之一。所以,《水浒传》就必然有出彩之处使之流传千古。《水浒传》里的人物都描写刻画得生动传神,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深刻的感受到人物鲜明的色彩。例如:“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他是一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在书中提到,鲁智深与九纹龙史进还有打虎将李忠在酒店喝酒的时候,遇上了苦命的金老汉和翠莲二人,在听了翠莲对于...
-
扬州慢淮左名都主旨
扬州慢淮左名都主旨,,《扬州慢·淮左名都》抒发了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
-
郑和远航是在哪一年
郑和远航是在哪一年,,首航: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意义: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
-
第七条猎狗感悟与体会
第七条猎狗感悟与体会,,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第七条猎狗》,是一本动物小说。 本书特别介绍了一个猎人养了第七条猎狗的故事。他原来有六只猎狗,但是它们的反应能力不够快,第一次狩猎就被老虎和豹子咬死了。最后,猎人又养了第七条猎狗——赤利。它不像其它猎狗,一看到野兽就汪汪叫,而它会把猎人悄悄地带到野兽的附近。猎人和赤利互相配合,捕捉野兽。在捕捉野兽时,赤利很勇敢,也懂得保护猎人。 我还在这本书中学到...
-
三亚落日的中心句是什么
三亚落日的中心句是什么,,中心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本文是写景加抒情散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作者把落日分别比作快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通过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加体现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课文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又让人有了无数美丽的遐想。本文选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三亚落日...
-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700个字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700个字,,1、国庆中秋七天长假里,我读了中国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书中三毛的悲惨命运深深打动着我。他在流浪生活中,做报贩,擦皮鞋,当学徒,受尽苦难,但始终不屈不挠,没有消失求生的勇气。2、三毛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骨瘦如柴,吃不饱,穿不暖,他没有躲避风雨,严寒酷的家,更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其中有几幅漫画对我印象犹为深刻。一幅是“残羹剩饭”,...
-
悯农赏析感悟600字
悯农赏析感悟600字,,我读了李绅的《悯农》一诗这首诗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农民伯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辛苦地弯着腰锄草的情景。诗人在后两句用反问的手法告诉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整首诗歌语言简短通俗但却表达了“不要浪费粮食”这样一个朴素的大道理。读完诗句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轮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天空它如洪炉铸剑般用尽所有的热量炙烤着大地。正在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豆大的汗...
-
女娲补天发生在哪个省
女娲补天发生在哪个省,,“女娲补天”具体发生的地点有很多种说法。甘肃秦安有娲皇故里,河南周口有女娲城,河北涉县有女娲之乡,山西泽州有女娲文化园,陕西平利县有女娲庙……这些地方都号称女娲故乡。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通阴...
-
记念刘和珍君黯然
记念刘和珍君黯然,,《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综观全文的思想意...
-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识记“咱”“答”“偷”等15个生字,学写“旅”“救”“算”等13个生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读红头和青头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读出相应的语气。3、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以及牛吃东西会反刍的现象。4、通过画图理清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教学重难点】1、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2、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语句,感受...
-
藩王和亲王的区别
藩王和亲王的区别,,古代将纷纷及臣服的国家称为藩国,与之相关的是藩王,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战功赫赫的臣子才会得到藩王这个称号,除此之外还有亲王,那么藩王和亲王的区别都有哪些呢?藩王和亲王的区别包含了以下罗列的几个方面,1、意思不同,藩王是拥有封地或者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2、性质不同,藩王在性质上属于地方与独立君主之间的统治者。亲王在性质上属于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
-
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读后感
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读后感,,社会变动分为“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二者同时存在。“社会继替是指人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继替就是继承接替,父母经商,子女继续经商。继替意味着有着同样手艺的前辈,都有权利教导。社会继替有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扼杀天赋,父亲的职业就是自己的职业,想要做其他工作,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一是因为不...
-
记念刘和珍君论文
记念刘和珍君论文,,《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记念刘和珍君》...
-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记念刘和珍...
-
本命年的回想共写了哪几件事
本命年的回想共写了哪几件事,,写了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初一的十件事,分别是抄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守岁,拜年。《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写了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它用词生动、准确、语言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本命年的回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回想”部分层次清...
-
记念刘和珍君解读
记念刘和珍君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作者简介:鲁迅,...
-
乡土中国名实分离的概念
乡土中国名实分离的概念,,概念: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也就是说表面承认听从,但实际口是心非,不能反对这样不切实际的教条或命令就只能加以歪曲,给长老留一个面子,注解的变动方式引起了名与实的极大的分离。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以土地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