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耐药性新突破

青蒿素主要用于疟疾治疗,疟疾是一种急性发热疾病,无免疫力的人通常在蚊虫叮咬后10~15天出现症状,如果不在24小时内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疾病,并且往往致命。但这些年来多地(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已经出现了青蒿素的“耐药性”状况,而受疟疾影响的绝大多数地区,经济水平不高,因此抗疟疗法越便宜越好。比如,在非洲的加纳,一个使用蒿甲醚-苯芴醇的抗疟疗程花费不到10美元。而此次屠呦呦团总结出的能让青蒿素保持有效的办法,在解决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的同时,保证了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必须进一步根据国际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屠呦呦说:“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青蒿素抗药性”新研究厉害在哪?

这些年青蒿素“耐药性”问题一直为全世界科学家所忧虑,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已经出现了青蒿素的“耐药性”状况,即青蒿素清除疟原虫的速度减慢,有些地方,传统的青蒿素3天疗程已不再起效。

而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全世界科学家都非常担心“青蒿素抗药性”进一步恶化。但开发新药很难,有效、安全、不易耐药、价格低廉让人容易负担的新药,没有那么容易出现。且开发抗疟新药的研发成本是巨大的,势必会影响到药物的最终定价。

因此,青蒿素的新用法是很重要的,屠呦呦团队这次则总结出了让青蒿素保持有效的办法。

青蒿素杀疟原虫的原理是这样的:

疟原虫会消化人的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消化后会产生疟原虫利用不了的副产物——铁与血红素。不但如此,血红素对疟原虫来说甚至是有毒的。所以疟原虫需要把血红素的毒解掉(转化为不溶的结晶),才能继续活下去。

青蒿素和许多抗疟疾的药物,都是在破坏掉疟原虫的这个解毒过程。

而青蒿素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蒿素一开始也是在“休眠”状态,需要被铁与血红素激活才能发挥药效。

而疟原虫也会“休眠”。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分许多阶段,有的阶段不会制造太多铁与血红素,处于这种“休眠”阶段的疟原虫,就可能躲过青蒿素的攻击。

二是一旦激活,青蒿素会把血红素和许多寄生虫蛋白都烷基化,烷基化血红素会让疟原虫无法解毒,烷基化寄生虫蛋白也直接伤害疟原虫。也就是说,青蒿素伤害疟原虫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让疟原虫很难通过小变异来获得耐药性。

这次的新文章提出,那些所谓的“耐药疟原虫”,有的只是改变了自己的生命周期,缩短易受青蒿素攻击的敏感脆弱阶段,以此熬过青蒿素的用药期。

通过以上发现,屠呦呦团队总结出了让青蒿素保持有效的办法:

一是延长治疗周期,从3天延长到7~10天,这样疟原虫要靠“休眠”熬过去的难度就增大了很多。

二是更换和青蒿素联合使用的其他抗疟药。因为有时候疟原虫是对联合使用的药物耐药,换药后也会大大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