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悲在何处

1、家境的衰败

所住的项脊轩因旧时的南阁子,又是百年老屋,这记载了归有光家族的起起落落和荣辱兴衰。屋子很小仅有一丈方见,出去四周放满的书,和一个看书写字的案子,已经所剩无几了,文中作者感叹道:“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不仅小而且破败,灰尘泥土不停的落下,平时还能凑合,逢雨天,就没有容身之处,”尘泥渗漏 ,雨泽下注”,并且小屋“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北向的房子,无法晒到太阳,而中午一过,屋里的光线便非常昏暗。

文章的开头,作者就从三方面编写了项脊轩破、小暗的特点,文章貌似是以写影为主,但作者将自己的浓浓情感融于暴色之中,通过简单的几笔勾勒,已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渗透其中,不仅渲染出了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还寄予了作者的无限悲伤,百年老屋竞然如此衰败。

叔父分家以后,此时的家里“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门多、墙多、狗多,不仅表示家里杂乱无章的情景,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小家庭之间是戒备森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冷漠了,更加能体现出来的是一个统的封建大家庭的土崩瓦解。

2、慈母的过早逝世

作者八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堪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对下人对孩子的慈爱之心。

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的怀中呱呱啼哭,她在屋中听见孩子的哭声,马上问“儿寒乎?欲食乎?”母亲爱抚子女的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然而,不幸的是归有光还是孩童时,母亲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子女,撒手人寰。过早地失去了母爱,使他痛心疾首,“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泣” 《说文解字》 中解释为“无声出涕日泣”, 归有光为人子,想起逝去的母亲,无声地流泪,此悲乃情动于中、情不自禁之悲,因此,在《先妣事略》中沉痛地呼喊:“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项脊轩志》 中也同样抒发了这种心痛和悲伤。

3、祖母所给的厚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往事:“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对孙子的这种做法表面责怪,内心却默默的赞赏,感到无比欣慰。”比去 ,以手阖门”, 自语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简单的多多数语中体现出祖母对作者客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重振家族雄风。 文中几笔,既表现了祖母对归有光的赞赏、关怀和鼓励,也表现出了自已对祖母的深深怀念。

归有光自幼热爱学习,博学多才,但是确展试不中,直到了六十岁才中进土。作者在写《项脊轩志》时,也未能实现老祖母的期望。文章在“瞻顾遗迹”的同时,隐含着光阴易逝,而自己并没有像老人家所期望的那样光大门楣,辜负了祖母厚望的深深内疚,让他”长号不自禁”。

4、爱妻薄命

归有光23岁娶妻成家,婚后的生活幸福美好。妻子不仅给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把他看成自己的老师,经常来到作者的项脊轩”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的勤学好问,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快乐。夫妇双双同坐小轩,举案齐眉,志趣相投,生活幸福的羡煞旁人。

然而,这种甜蜜生活并没有长久,“其后六年,吾妻死。”作者深爱的妻子去世了,这让归有光肝肠寸断,这也是归有光生中最为悲痛的事情。面对生命一切都显得很苍白,生命的骤然失去,使归有光看到了人世的诸多的无可奈何,以至于“室坏不修”。

在“久卧病无聊”之时,他“使人复葺南阁子”,虽然重修南阁子 ,但是“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项脊轩也就真正废弃了。而在文中最后一段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看似很普通的一 句话, 其实包含了作者对妻子无限思念之情。

在这里明写的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但是暗里隐含的却是亭亭如玉的爱妻已成一抔黄土,让人油然而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伤情慎,无不使人涕泗交流,爱情的和谐待到最后却是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