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9分钟
《阿Q正传》9分钟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理解和鉴赏人物的形象,了解小说的内容和情节发展,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归纳总结小说深刻的主题。
(二)认识典型人物阿Q的性格特点,提炼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研讨“精神胜利法”,评点其作为一种病态文化的根源,如有条件,可以写成研究性文章。
二、教学要求
(一)充分做好预习,可设计以下题目:
1.了解《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仔细阅读课文,理清阿Q对革命态度的变化,并体会小说叙述这一过程的意义。
2.提炼文章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讨人物形象,归纳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结合小说的情节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准确的诠释。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剖析“国民性”,塑造“精神胜利”的人物最典型的作品。2002年,距《阿Q正传》问世已整整80年,阿Q这个不朽的名字仍被人提及。阿Q思想中的某些因子仍然被今天的人类延传着,所以,我们今天再读这篇小说,已经是不仅仅停留于小说所揭示的时代主题上。还要结合新时代,并用当代人的观念来审视它。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三)创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四)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归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流程:
速读课文,找出阿Q典型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等,归纳其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重点:深入阅读课文,提炼小说的主题思想,研讨“精神胜利法”,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评点其作为一种病态文化的根源。
布置:研究性学习论文,提供参考书目。
流程:设计若干研讨题:
1.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写道:“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结合这句话,谈谈《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2.鲁迅先生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中写道:“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鲁迅所指的“魂灵”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3.结合阿Q的形象,写出你对“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4.寻找“精神胜利法”这种病态文化的根源?
5.读《大团圆》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