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u型假说举例
该假说认为,随着低收入水平的农业国的经济进步(用人均收入来度量),起初会伴随着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逐步扩大,但是当达到一定阶段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种不均等程度就会开始下降,表现出一个倒U型的关系。如下图中的曲线所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这个倒U型假说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在研究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经验数据之后于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论文中提出的,图中的曲线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由于当时能够得到足够长时间序列资料的国家基本上只有这3个,所以这个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假说的性质。库兹涅茨本人对倒U型关系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导致不均等程度扩大和引起不均等程度降低的因素是不同的。导致不均等程度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扩大的因素有两个:①增长的源泉是储蓄和积累,而储蓄和积累是作为资本的收益而集中于少数资本家阶层的。他举例说,按收入水平从高到低累计,在美国占总人口5%的最富裕阶层的储蓄额占全部个人储蓄的2/3,而占总人口10%的最富裕阶层的储蓄额则几乎相当于全部储蓄。由于储蓄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此伴随经济增长的必然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②增长是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进行的,城市里的收入分配由于主要受资本占有量的影响,因而比农村更加不均等,即城市内部收入差别比农村内部的更大,城市化意味着经济中更不均等的部分增加。库兹涅茨认为,以上两个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总是起作用的,如果收入分配只受这两个因素影响,那么不均等程度将一直扩大下去。因此,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转而趋于降低,那么一定是受到其他因素的抑制。库兹涅茨指出了几种抑制性因素:①富裕家庭的计划生育导致若干年后人口中富人的比重减少,从而相对固定比重的最富裕阶层中有一些收入相对较低的人口进入,这会使这个阶层的相对收入比重降低。②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在现代动态社会中技术进步加快,新兴行业涌现,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使得在这些部门和行业从业的人员和收入都日益增加,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那些靠传统行业致富的最富裕阶层的财产和收入比重相对地逐渐降低。③劳动力质量提高引起的劳动力相对价格提高,导致劳动收入比重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④各部门之间生产率差别的缩小,对收入分配不均等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⑤一系列法律干预措施和政治决策,如累进税制、遗产税、救济法等,对富人收入的抑制和穷人收入的提高起到了一些作用。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数据可以获得,对倒U型假说的检验一直在进行。主要的检验方法有两种:一是考察单个国家的跨时数据,二是考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若干国家的不均等程度。检验的结果是复杂的,不存在对该假说的一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