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选择性的例子
“一个人能养成长期的良好读书习惯,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和借鉴。”既是读书人,也是爱书人的青年收藏家崔文川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读的书多了,人的知识和境界会大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会完全不一样。”
在崔文川看来,读书可以分几种类型。“学生时代的读书,更多是为了求知,各种科都是有训练思想和语言的目标,有些书未免枯燥,但这是为增长知识,努力学习而读书。走入社会后的读书,有的是实用为目的,有的是兴趣为目的,当然也有的是为了消遣,只要开卷有益,这都是好事情。”关于读书的的经验,他介绍说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参考。“比如宋代的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梁启超先生讲三读,读书第一遍为鸟瞰,这是粗读;第二遍有价值的要进行解剖,这是细读;第三遍为会通,这是精读。钱穆先生把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
崔文川自幼喜读书,又做编辑多年。出过书,也编过不少书,自己也收藏很多书。分享自己的经验,他表示:“谈不上特殊的经验,只是有些心得。我读书不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但也不轻易反驳作者的观点。有些师友送的书,不大对我胃口的浅尝即可,有一些只是浅读,只有少数书是细心品味。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精读,读时要全神贯注,读书要有选择性。”
崔文川给记者讲了一件事情。“有一年我去成都拜访流沙河先生,与先生散漫的聊天,聊到读书这个话题。先生讲,读书就是断句,能断正确就说明书读懂了,还有就是读书一定要读书声来,这样不会的字也就读不出来,你需要查查字典认识这个字,这才是读书。他指的是读未断过句的古书,在这上面要下一番功夫。其实现在也一样,我常和朋友们讲读书与看书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研学中国的古典文化,不仅要读还要抄写,俗话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书也是很好的一种阅读。我认为真正的读书人是手不释卷,但这不是为了学问,是将书当作了朋友,将读书当作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快乐事情。”
时隔多年后,全国书博会又在西安举办,崔文川说自己一定会去逛会。“特别是好友寇研的新书《上官婉儿和她的大唐》也会在书博会上首发,值得期待。因为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让西安的热度持续攀升。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西安。中州古籍出版社这次推出的才女书系中就有上官婉儿、鱼玄机、薛涛三本唐代才女的传记,也算是对古长安的一种回顾,对类似这样的好书我也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