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流直下三千尺”前,也就是所谓的“侃侃而谈”《乡土中国》一书前,先要向读者“唠叨”两句关于阅读这件事的感悟。《乡土中国》一书,实属“长文章”。有时边批注会边猜测:费大爷看来精力旺盛啊,想累死我们!说这话时,往往还要脸红脖子粗地“不忿”。

直到将这本书“啃”完以后,我这个“智力低下”的读者才读懂了费老先生,作为一名专业社会学家的意思:让读者充分领会书籍中的某个观点,乃至于“意味”。如果从“费老是教授”的角度考虑,就能用得上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了:“我三言两语就能把书上的内容‘过’了,但关键是你们要懂我讲的话!”写到这里,我想大家也可以领会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的那句“资本论不是很长吗?看下去就完了”的原因了,毕竟,《乡土中国》的确“言之有物”。阅读这样一部“大块头”,的确很费时间,也很费精力。

其中不乏概括程度极高的语言,而且各类专有名词、典故、文言更是多如牛毛,读到中间部分时,我刚开始往往会卡壳,读不下去。这其实是因为文章前后衔接紧密,而我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内出“效益”。结果反复返工的事实证明:只有逐段、仔细、甚至于“小心”地阅读,才能看懂。

在此,我可以“小心”地嘘一口气,因为我读完并且读“好”了这一本书。《乡土中国》一书在我看来,写作内容无非是我们身边的乡土社会,但写出了“水平”。作为理科生而言,我在阅读此书之前以为实验已经是最富有“科学与思维”的活动了,但读完才惊讶的发现:费先生的看法比最经典的实验还有“魅力”。

我们与社会的交流、在各种机关场合的交际、使用各种公共设施以及我们衣食住行都在发生都发生在同一社会——乡土社会里。也许我们平日里也留心观察过社会里的种种现象,思索过用一种解释说明这现象,更有人好奇,这些现象的根本在何处?然而,费先生使用了一种超脱于简易的探究方式:逐层分析,层层解释。更值得我们挖掘的是,费先生论证完某个“观点”后,并不是着急去叙说另一个所谓的“分论点”,而是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验证。

正反对比、逆向思维是我读完后对费先生的论证感受最深的地方。用自创的理论去解答这复杂乡土社会里的疑惑,我为费老深感不易。也许费先生比科研人员还要辛苦,因为理论建立于事实的基础。

实际的调查,对费先生而言,或许是最好的资料。在文末,想为大家,也为自己,提一个小小的倡议。我希望我们再次阅读如《乡土中国》之类思辨能力、哲学性较强的一类书籍时,能在阅读前微笑一下,接着不慌不忙地“一小步再一小步”向上“攀登”。

放心,只要认真地阅读,定会品出文字里透出的味儿,也一定能“把玩”好“书籍”这件文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