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的译文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相关内容
-
古人谈读书vr
古人谈读书vr,,古人谈读书朱熹 〔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
-
晏子使楚小古文翻译
晏子使楚小古文翻译,,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
-
古人谈读书2朱熹
古人谈读书2朱熹,,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
-
古人谈读书五年级
古人谈读书五年级,,《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扩展资料: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
-
业精于勤荒于嬉是哪位古人提出的思想
业精于勤荒于嬉是哪位古人提出的思想,,未来充满着很多的未知,为了能够适应这个社会,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要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业,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发展,学习就是基础,所以平时学习的时候要勤奋一些,也就是在对待学业的时候,“业精于勤,荒于嬉”那么“业精于勤,荒于嬉”是哪位古人提出的思想呢?“业精于勤,荒于嬉”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这个古人提出的思想。“业精于勤,荒于嬉”中,业的意...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扬的是哪位诗人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扬的是哪位诗人,,很多朋友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都是相当感兴趣的,不过对具体的内容不甚了解,很多人想知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扬的是哪位诗人呢?其实这句诗赞扬的是李白,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的诗歌是天下无敌的,他的诗歌思想自然奔放,奔放不羁,他的诗风高人一筹,与众不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赞美和怀念。诗人在表达乡愁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
-
古人谈读书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
古人谈读书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各位弟弟现在对于有见识不可速求,至于有志向,有恒心,则希望你们能勉力而行。中心思想:要学会读书。扩展资料《曾文正公全集》是2011年中国书...
-
古人谈读书划分节奏
古人谈读书划分节奏,,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
-
古人谈读书日记
古人谈读书日记,,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做一个文明的大学生是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修养不高的人却比比皆是。缺乏修养的人还有很多,有些人乱扔垃圾,甚至随地吐痰。还有些竟然脏话连篇,不注意语言文明。一个人如果要获得别人的赞赏、别人的尊重、甚至吸引...
-
红楼梦的人生感悟
红楼梦的人生感悟,,《红楼梦》人生哲理及感悟:人生的变化无常、活着皆是不易、懂得感恩的人运气不会太差。人生的变化无常,它告诉你人生无常,所谓的富贵荣华到了最后都是空相。红楼梦中甄士隐一家幸福美满,却在元宵节失去女儿香菱,最后一场大火更是烧掉甄家,甄士隐也从富裕的乡绅变成寄人篱下的乞丐。命运的落场,不就是生活的无常。甄家的遭遇,就是贾家最后的写照,甄士隐的命运,就是宝玉最后的命运。曹雪芹从一个普通家...
-
古人谈读书说课稿
古人谈读书说课稿,,《古人谈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二、说目标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
蛙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蛙读书笔记摘抄赏析,,前些日子,爸爸从六合带回一本小说,小说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里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
-
计算机考试身几准几什么意思
计算机考试身几准几什么意思,,计算机考试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考的一个证书。当然在计算机考试的时候,都是需要身份证和准考证的,否则你是无法考试的。而所谓的身几准几,其实就是说的身份证和准考证的后面一位,如果最后一个数字是一样的话,试卷就是一样的。其实这个也是方面大家在考完之后来对题,不然的话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过了还是没有过。对于很多人来说,计算机考试能够彰显一个...
-
诫子书文言文翻译
诫子书文言文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
走月亮教学设计
走月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2.培养学生...
-
书山有路勤为径前两句是什么
书山有路勤为径前两句是什么,,“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前两句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多数人都比较熟悉“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后一句即“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前两句也是经典佳句。“书山有尽”以及“学海无涯”两个对应,其实正是体现了事物的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这两句也成为了比较出名而且很值得深入探索的句子。这首诗也正是体现出一种如果你想要成功的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顶...
-
古人谈读书50字
古人谈读书50字,,《古人谈读书》围绕读书学习,选取了三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
-
古人谈读书(三)
古人谈读书(三),,【作者简介】①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的学习。《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②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学家。《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现代人,仍有启示和借鉴作用。③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