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节选历史背景

《屈原》背景: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于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剧本《屈原》中的故事极其简单:第一幕,屈原教育学生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口头交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愤怒被大家认为是疯了,于是乡邻为其招魂,屈原出走。第四幕,屈原路遇众人,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第五幕,婵娟找到屈原,误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汉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