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出自鲁迅先生的哪本书

江山散文||鲁迅故里三章

文/一海明月

一、酒逢咸亨千杯少

初中时期读过的语文课难以计数,唯有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刻骨铭心。

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写于一百年前,故事发生的背景距今有一百二十年。历经沧桑,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人性中人的心理状态来说,还真的没有多大变化。

在绍兴旅游,我发现各景区门票彩页上方都用大号字体,写着这样七个字:“跟着课本游绍兴。”说实话,我就是装着课本游绍兴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从课本走进现实,从远古走进今天,心中的愉悦是显而易见的。有一种释然的感觉,哦,原来你是这样的!

参观鲁迅故里,如果你从东门进西门出,再往前方走一百米,就是一百二十年前孔乙己站在曲型柜台外面喝酒的咸亨酒店。

时光倒流至一百二十五年前,咸亨酒店由鲁迅先生的几位本家于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开设。店名出自《易经·坤卦》:“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广大,品物咸亨。”现在,我简单解释一下这十六个词的含义。看似一个简单的店名,实则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生智慧。前面八个字,是说我们人要效法大地那么伟大,像月亮那么光明。古人对于一个胸襟伟大、了不起的大人物大多形容为“光风霁月”,即像月亮那样光明磊落;地有多厚,厚到可以承载万物,所以它的德性之大是没有边界的。后面八个字“含弘广大,品物咸亨”:意思是说,世上万物皆美,万事亨通。

小说《孔乙己》中的一号故事主角孔乙己的故事背景大约发生在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左右,证明该酒店已经经营三四年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咸亨酒店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等多部小说中的生动描述而名闻天下,目前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孔乙己在我们店里,品行都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排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二零一八年初春一日,参观完鲁迅故里四处景点,我们就直接往西行走,穿过马路参观“沈园”。沈园参观后,接着参观周恩来祖居。所以当天没有参观咸亨酒店。我和家人“狐仙”是在第二天上午游览酒店的,纯粹的游览拍照,也没有在酒店消费。我住的唯悦酒店坐北朝南,穿过一条青石板路的巷子往北走大约四百米就到了咸亨酒店。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了。’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咸亨酒店,也是坐北朝南。正门有一副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孔乙己的全身铜像在酒店正面偏左,离酒店柜台有五米远的地方。腰略微弯曲,头向右前方,仿佛面向孩子诉说着:“茴香豆不多了,真的不多了。”

孔乙己,是二十世纪初叶被封建教育熏陶的畸形人,一生凄凄惨惨,孤独寂寞,最后拖着断腿,用手爬进了墓窟,用心酸的泪水,浸透了自己受戕害的一生。站在孔乙己铜像前,我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孔乙己,其实是一个小说人物,是一个悲剧性的小人物,为什么鲁迅故乡的人们,依然以这样的方式怀念他、纪念他?

法国哲学家说,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往往等于他不自知的程度。孔乙己的可悲,因为他的不自知而使人愈觉悲惨。

孔乙己,他没有家室、没有职业、没有地位、甚至也没有名字。人们只知道他姓孔,“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个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了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他那清白的脸色、蓬乱的胡须、皱纹间的伤痕,无不透露出酸楚的身世。应该说,是封建教育把孔乙己摧残到了这步田地,但他自己浑然不觉。他不了解社会,甚至也不了解自己。他的经济地位使他只能像“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但他的思想意识又使他穿着长衫。

一九二五年,鲁迅先生曾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乙己个人的命运无疑是悲剧的,但从他的身上,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人物骨子里流露出的善良与纯真,在那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他就像一粒萤火虫,虽然微不足道,依然温暖人心。孔乙己的到来,常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常使孩子们在笑声中赶来,又在笑声中走散。我想,这就是人们至今依然怀念和怜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的理由。

上午九点,酒店门开着,但还没有营业,因此酒店大厅和柜台隔壁的“穿长衫们”喝酒的地方,都空无一人。趁此机会我在酒店大厅留影纪念。酒店大厅北面的墙上张贴着五副名人来此酒店温酒的影像。酒逢咸亨千杯少,出自大画家华君武之漫画题词。在酒店西面白色粉板上依然写着:“三月六日,孔乙己欠十九钱。”走出咸亨酒店大门,我看见阳光正温暖地照耀在“孔乙己”身上,我不是醉倒在咸亨的酒中,而是醉在这明媚的新时代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