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一词来自哪位诗人
这个词来自于诗人贾岛和韩愈的一个典故。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表现了贾岛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开篇先讲诗人在驴上得一诗句,然而“推”“敲”二字难确定;接着写诗人因在街上比画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而挡了韩愈的路;然后写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并邀请贾岛一路同行论诗。
推敲一词,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敲显于有礼貌,读起来比“推”更响亮,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相关内容
-
推敲哪位诗人
推敲哪位诗人,,推敲”一词出自哪位唐代诗人贾岛的《诗话总龟》。作品原文: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
-
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是什么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是什么意思,,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
-
花的学校是印度诗人谁写的
花的学校是印度诗人谁写的,,《花的学校》是泰戈尔写的。泰戈尔(R.Tagore,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等。原文节选: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
-
诗鬼是指哪位诗人,为什么
诗鬼是指哪位诗人,为什么,,诗鬼是指诗人李贺,他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十分空灵飘逸,而且对未来充满想象以及憧憬,所以他被称作诗鬼。唐代诗人辈出,能真正名传千古的仅有几人,而李贺是其中一个已经很厉害了。它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说明他的诗歌成就高,而且别开生面,具有个人特色。他的诗风十分空灵飘逸,不仅有着对现实的讽刺,而且还充满着想象力,他的诗歌也被称作鬼仙之辞,具有浪漫色彩...
-
诗词三首不一样的诗人写的
诗词三首不一样的诗人写的,,1、梅花唐·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2、梅花唐·庾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3、梅花唐·蒋维翰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4、梅花宋·陈亮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
-
屈原节选屈原的形象
屈原节选屈原的形象,,一、《屈原》中屈原的形象: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二、课文主题《屈原》一文主要塑造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诗人借屈原遭受陷害后的抒情独白,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
-
屈原(节选)说课稿
屈原(节选)说课稿,,1.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4.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
-
花的学校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
花的学校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1、《花的学校》作者是泰戈尔,印度人。2、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3、泰戈尔创作特点: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
-
屈原(节选)主旨
屈原(节选)主旨,,《屈原》主旨: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屈原》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
-
屈原节选情节
屈原节选情节,,《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列传》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
-
女娲补天安百姓的对联
女娲补天安百姓的对联,,女娲补天安百姓这一则对联,下联应对后羿射日护民生。《女娲补天》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远古时期的神仙女娲,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不顾生命危险将天补的故事。这个故事歌颂了女娲的善良、勇敢与不惧危险,为了天下苍生愿意付出生命,勇于奉献的精神。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
-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下一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下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下一句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出自一本劝诫孩童要努力读书的“儿童读物”—《增广贤文》。作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热爱古文,于是发起了倡导古文运动,而韩愈的文章也多是文风严谨,劝人学习那一类的。例如说大家都背过的《师说》。苏轼曾经说韩愈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说回《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一本书,整本书都在勉励儿童要努力学习,建议大家去...
-
推敲来自哪位诗人
推敲来自哪位诗人,,“推敲"一词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
-
雨巷诗人的现代派诗人是
雨巷诗人的现代派诗人是,,《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哀怨。他逢着了这样的姑娘,然而转瞬即逝,“像梦中飘过”,她的颜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怅”统统消散在“雨的哀曲里”。他...
-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不少朋友对于我国一些文学知识都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对于具体的意思却不太了解,很多人想知道的是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时,对于那些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去怀疑,就相当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保持一颗怀疑的精神。这句话出自北宋科学家张载的《张子全书》,记载的是关于一些读书方法和技巧,张载强调说: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心,为了思之精,...
-
书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书愤》表达了诗人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文学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
-
致大海写的是哪个英国诗人
致大海写的是哪个英国诗人,,《致大海》普希金写的。《致大海》是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通过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的“三步曲”,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他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果戈理曾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
-
黄河颂的抒情方式
黄河颂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黄河颂》在结构布局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第三层:最后四句,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黄河颂》望黄河部分是主体,既有写实的部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有近景,有鸟瞰;有纵向,有横向。着眼于黄河形象的展现。诗人望黄河的视角:远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