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1500字读后感

前日饭后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次日看了原著小说,补充了很多电影未能提及的细节,应该说电影更震撼,原著更完整。跟朋友说现在看书观影很难哭了,不知是泪点高了还是被自己存在之外的支撑点束缚住以至于离真实的生命渐远,好在这部影片我终于哭了。

先说梁大娘。大娘已是风烛残年,起伏的皱纹和弯曲的身体上布满夜的阴影,佝偻让她显得格外弱小,这是她送走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了。印象里这样孤寂、清冷与悲戚的气息多少都会招人同情与怜悯,可这位老人面容里没有老无所依的不安与孤独,没有丝毫的悲戚与苟且,还不忘用庄稼人朴实的话语安慰她不知是军长的父亲。老人究竟承受了多少苦难才战胜了人世间这般悲痛离合?

大娘端起酒杯对军长说的那段话让人眼泪止不住的流,有谁比一个沉默的老人看得更明白更高远?现在看来,在大娘面前,整日吐槽的我们年轻一代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小白脸。一位逆来顺受的底层女性对信念高于自己的诠释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里是多么地让人羞愧和叹服。从后来她给蒙生的信里我仿佛看到托尔斯泰在说,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伟大。

玉秀。为三喜持家育女,给老人养老送终。结婚这么多年相聚不到90天,没有丝毫抱怨与不甘,满屏的理解与惦念。就连哭也是一个人悄悄的,中国女性这种忍辱负重同甘共苦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她那么美,才二十四岁,让人心疼。感谢作者给了她一个有归宿的结局,让读者还有一丝慰藉。想到这句话来描述她:过去,真善美常常分道扬镳,到今天,才在她身上得以协调。

炮排长老靳,说是悲情好像总少了点什么,印象中这种人在弹尽粮绝的刺刀比划中至死不停歇更符合他的脸谱,猜想作者这样写是想让人更多关注他的生前——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讲真话的同志?保护还是教育,听取还是打压,不理不睬还是至死不放过,这真是个问题。有些真话不怀好意,有些真话让人难堪,有些真话直指要害,有些真话不是时候,有些真话没人相信,但总体说来真话越来越难听到了。就像凯华在遗书里谈到的,祝愿爸爸永远发扬“甩帽”精神。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多讲真话更听得进真话的人。

赵蒙生,硝烟的沂蒙山下出生的孩子,这个温情赤诚有些腼腆稚气的书生。在战场上以同归心端掉敌人藏身洞穴的那一刻,他忘掉了生死。哦!也许还要早些,他的血性被激活是在军长拿他做教材当众骂懦夫的动员会上,在表决心吼着刺刀见红的队列前,在坐立不安泪水在眼睛打转的连部里,在告诉连长想找战士们谈谈的委屈中。连长开心的想,那是多么快速不容等待地成长,谁不是从年轻一步步过来的呢?

我永远无法忘记指导员摸着小金父亲的手肘说“我们将来一定很好安排他”时深情无措的面容,那侧脸像极了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无法忘记他小心翼翼地为盼盼放下奶粉和桔子汁儿的轻轻模样,他掩盖不住的扭捏与不安;无法忘记他捧起抚恤金和卖猪钱时颤抖的双手叫一声大娘,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弯曲了他的膝盖…英雄在保家和卫国之间选择了后者,英雄死后,他的家人谁来庇护?

不知怎的我重读了《一个人的百年》,那是感慨自己的老师在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有尊严地活了百年。像结尾写的那样,“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已过去,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大娘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