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钗扑蝶概括100字
宝钗扑蝶. 情景出自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 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描述了四月二十六这天, 薛宝钗 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旷达的性格。
此事之后发生的“ 滴翠亭事件 ”,则体现了宝钗的机敏急智。此回情节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及行动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并且为读者展现了一副不可多得的仕女图。
相关内容
-
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抒情方式
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往往借助感叹、呼告、反复等手法,直接表达情绪和情感。这首诗联想自然,想象丰富,意境美妙。诗人由明亮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了街灯。既然天上有街灯,必然就有街市,所以诗人想象了天上的街市的美丽,以及街市上物品是人间没有的珍奇。诗...
-
太空一日文章主旨
太空一日文章主旨,,太空一日文章主旨:作者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
-
钢铁读书笔记摘抄赏析10篇
钢铁读书笔记摘抄赏析10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摘抄赏析10篇如下:一、摘抄赏析一1、摘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2、赏...
-
黎明读后感50字
黎明读后感50字,,这是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日记形式的 小说, 这是一本人人必须要看的人生教科书, 名叫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 鲁滨逊漂流海岛、战胜困难, 艰苦生存的传奇故事。 有一天,鲁滨逊在航海的过程中被大浪冲到了一 个孤岛边, 和他一起同行的伙伴们都无一幸存。一开 始,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助和孤独,把这个荒岛取名为 绝望岛,但并没有真正绝望。他对生活渐渐有了信...
-
红楼梦阅读美感100字
红楼梦阅读美感100字,,故人姑苏林黛玉,难得人间最清醒。——题记“面若银盆眼如水杏”,是温婉薛宝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是可爱史湘云;“粉面含春威不露”,是泼辣王熙凤……曹公笔墨了得,绘尽万千女子容颜,唯独对林黛玉“惜字如金”,似蹙非蹙的眉,似喜非喜的目,朦朦胧胧似云绕的新月,触不及看不透却偏偏让人早早地心动。这是林黛玉的形象魅力,既不是明艳如花也不是甜软如糖,而是拥有人间独一份的清绝透彻。...
-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简介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简介,,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部小说,它的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那么具体的简介是什么呢?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最主要描述的就是保尔·柯察金从最初什么都不懂得少年,后面成为了非常忠诚的战士,然后再到双目失明,最终依然坚持写小说,成为一块钢铁的故事。就在很小的时候保尔就已经没有父亲,后来12岁去食堂里面当杂工受到了很多侮辱,就在革命爆发的时候还被抓到做了地下工作,后来就在一...
-
红楼梦62回读书笔记100字
红楼梦62回读书笔记100字,,这一回宝玉生日的确写的平常。便有两节文字却写得很出色。就是如回目所述的两件事:史湘云在宴会上喝醉了酒,到后园石板上睡着了,周围满身是芍药花。这个场面真的是美极了。只有史湘云这样豪爽的小姐,才有这种浪漫的举止。花,常是女人的代名词;花,又常被人用来作为爱情的一种隐喻。学生樊静帆君曾有一幅小画,把这个场面画了下来,从睡着的史湘云的表情上,流露着一和潜伏着的爱情的欲望,极...
-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感悟100字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感悟100字,,曹雪芹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以他所写的四大杯具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而着名,而曹雪芹的一部经典之作中就有七百二十一个人物,曹雪芹历时20多年才完成这部巨作,在一部作品中,721个人物,各个都有鲜明的性格与典型事例,这使我不得不钦佩曹雪芹,可是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这部缺憾美的作品虽然结局仍待考察,可是曹雪芹的文学功底是无可厚非的。曹雪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例...
-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100字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100字,,《红楼梦》第八回写的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接着上一回凤姐带宝玉去东府,秦氏尤氏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因为回明贾母秦钟要上私塾之事,所以这次又请了贾母一同前往。至晌午,宝玉送贾母回来休息,就不再去东府,而是想起在梨香院养病的薛宝钗。正当宝玉看望薛宝钗的过程中,又有黛玉来访,进而又上演了青春剧的吃醋版。接下来,我想分别说说曹公笔下的人物形象。...
-
反差女是什么意思
反差女是什么意思,,“反差”的意思就是表面表现出来的与其本身所有的特点或者特性有很大的差别,“反差女”自然是拥有这种特质的女生,而且这个“女”的年龄范围很宽泛,泛指所有有这种反差感的女生,包括小女孩、年轻女性、甚至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但就目前在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使用情况来说,较多的用来描述年轻女性。比如有一下几种情况:一:平时表现的很温柔、体贴、大方,哪一天突然黑化暴躁,给人很大的反差感。二:外貌长相...
-
读红楼梦有感100字
读红楼梦有感100字,,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小说是清代乾隆时期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作者是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家境的败落使他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他所抒写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而是力图表现对当时社会关系与精神文化的深刻认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爱情悲剧是作者悲悼的主要内容。贾宝玉与...
-
媒介的信息
媒介的信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介信息辨识媒介信息,面对媒介信息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素养,保持客观的态度。“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先学会认账,即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时候,要充分地摆正自己的客观的态度,运用自己的理性去面对真相,得到教训和启示,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跟随媒体的目光片面的认识、非理性甚至偏激地表达。我们要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针对不同媒介,正确理解...
-
辨析媒介信息
辨析媒介信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析媒介信息辨识媒介信息,面对媒介信息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素养,保持客观的态度。“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先学会认账,即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时候,要充分地摆正自己的客观的态度,运用自己的理性去面对真相,得到教训和启示,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跟随媒体的目光片面的认识、非理性甚至偏激地表达。我们要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针对不同媒介,正确理...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道理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道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绘画艺术的源远流长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展: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它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具体描述北宋都城汴京街市的热闹,重现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告诉了学生《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意愿。...
-
红楼梦读书笔记100字
红楼梦读书笔记100字,, 封建制度默默的反抗。无法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在她病危之际,丫环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贾府为避免晦气,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边是喜庆的结婚场面,一边是死前的凄婉哀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是那样的受禁锢,哪里才有理想之地?可见黛玉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任悲愁慢慢悠悠浸入思绪,一点一点地凉上心头。人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一对...
-
红楼梦每回读后感100字
红楼梦每回读后感100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
-
推荐读红楼梦的理由100字
推荐读红楼梦的理由100字,,“开谈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诗你就可以看出读《红楼梦》的重要性。然而,你可能会很疑惑,为什么一定要读《红楼梦》呢?有哪些必读理由呢?其实在《红楼梦》第1回,作者曹雪芹已经将这本书值得你一读的理由写在里面了。1、新奇别致很多人喜欢读野史,但是看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些野史的套路都如出一辙,看多了就会腻。而《红楼梦》不落入这个俗套,这正是它的新奇别致之处。《红楼...
-
红楼梦100字读后感
红楼梦100字读后感,,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一味不可缺少的香料。《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众多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