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读后感500字

《辞海》读后感(一):近3000页的辞海,被我发现缺页

前几天某网站活动,买100返15,买了本缩印的辞海,书到家之后时时翻阅,某日想查查山海经,发现没有词条,惊觉不可能,再一细看,居然缺了16页,好在15天的返修期没过,于是申请换货,但是书只退不换,大不了退了再买一本。只是惊叹我的RP,一时心血来潮都能发现3000页书里的缺页。

《辞海》读后感(二):问题不少

这本新辞海我买来不到一周,只用了几次,就发现如下问题

1.很多常用词都没有解释,比如广场、文脉等。2.一些词条其中是有错的,比如中学词条中辞海有如下解释:“1562年德国梅兰希顿创设的文科中学为近代中学之始。”事实上是梅兰西顿1560年就死了,而文科中学也不是他最早创设……

当然瑕不掩瑜,但作为一本权威的工具书,在使用过程中让人疑窦丛生,不得不质疑其编纂人员的敬业精神。如果权威工具书都这样,那当下什么还能值得我们信任?

《辞海》读后感(三):工具书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辞海》的定位应该算是百科辞典吧,不过其实里面的文史条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作为一名文科毕业生和文史爱好者,看到反映社会生活的辞典里文史的比重那么大,自然很开心。

可是看着看着还是有点儿问题,比如“陈”字条,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大姓,怎么排都在前五位,陈姓的名人自然也不少。《辞海》在解释人名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名字后面给传主一个职业定位,比如政治家啦,大将啦,诗人啦,戏子啦(辞典里称戏剧演员)。

不过我看到有一条确觉得很纳闷,陈公博,后面直接就一个定位“汉奸”。这个定性真是有点商榷的余地啊,再看看别的一些挂着一堆官衔的也没做出多少功绩的,全部定性“爱国民主人士”。这个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无疑是政治标准吧,而且是某个特定阶级的政治标准吧?

那为什么不在“陈永华”条目下著名,又名“陈近南”天地会总舵主或者反清复明志士或者民族英雄之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