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赏析

肖邦(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青年时代离开波兰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其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法国度过的,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临终前,他嘱咐亲人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

普鲁斯的这篇散文,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的历史和景色,追忆了肖邦伟大的一生和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肖邦的音乐思绪永远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小屋和花园所牵引,波兰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融入了肖邦音乐的灵魂。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与肖邦的音乐和人生交融在一起,如诗如歌。作者把肖邦对故园的眷恋升华到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斯人已逝,景物长存。如今,肖邦的故园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成了人们“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 。而肖邦的音乐“已渗透到了民族的最深层”,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 ,成为 “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肖邦故园不只是肖邦对波兰的爱的化身,更是波兰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热切的爱的象征。文章里最掷地有声的一句:“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有它珍爱的诗人和音乐家。这些诗歌和音乐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是人民心灵的慰藉、信心的来源和凝聚的纽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和肖邦的音乐;同样,没有肖邦的音乐,也就没有波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今天。

不朽的肖邦,永远的肖邦。当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瞻仰肖邦故园的时候,“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肖邦的音乐何其伟大,它使波兰人民“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