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每一段主要内容
《谏逐客书》每一段主要内容: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谏逐客书》每一段详述:
第1段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最后“成帝业”。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一句反诘(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此段首言逐客为“过”,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作好了铺垫。宗室大臣抓住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客卿的贡献,李斯反其道而行,虽非直斥,暗地里却一寸不让,可谓明缓而暗紧。
第2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段首至“何也?”)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其“致”“有”“垂”“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王却“说之”,为何?这是正面设问,引起关注。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入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这是反面设辞,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几个“不”字连用,文气贯通,节奏明快,语气坚决。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以音乐为喻,设问“弃”“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这一答同时回答了这一问和第一层的问题,对前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逐客的本质错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言虽简,意甚明,撼人心。这一整段写法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第3段作者再次设喻,从土地粮食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排比铺陈,论至“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用客治国”为上策。随后再分析“逐客资敌”是“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与“用客治国”的结果对比,高下立判,不言自明。此段回扣第1段,引述儒家盛称的“德治”“五帝三王”进行理论论证,要言不烦,直击要害。
第4段两句话总括了全文:“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态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呼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不当做法;“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这样的结尾,包举全文,宏阔有力,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