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出自呐喊吗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3期;初收入北京未名社1928年9月版《朝花夕拾》。
作品写的是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是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在探索救国真理的道路上,由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现了鲁迅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回忆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段,主要记述了藤野先生的亲切关怀和耐心教诲,热情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刻画出一位严肃认真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形象。
相关内容
-
茶馆读后感800字
茶馆读后感800字,,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
-
故都的秋作者简介
故都的秋作者简介,,《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
城南旧事读后感15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150字,,《城南旧事》读后感每当听到“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东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你们就一定会想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出生于1918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他小时候从台湾迁到了北京,便在北京安居,从小在北京长大。《城南旧事》这本书就是作者英子将她小时候在北京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的一篇小说。这本书语言优美,以儿童的口吻...
-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城南旧事》读后感《城南旧事》讲述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胡同里的故事,通过《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篇章,描述了英子眼中的世界,有着最质朴的真善美。作者回忆小的时候,帮助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找到失散已久的亲生女儿“小桂子”;认识了那个一直讲“我们看海去”却又被生活所迫好坏难辨的青年;绞尽脑汁拆散爸爸和那个有点轻浮但...
-
《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作文
《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作文,,1、童年,是曾经的天真可爱,是美好记忆的开始,也是人生旅程的起点。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一辈子也抹不去的记忆。林海音写这本《城南旧事》,也是她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不舍情怀。2、我一向对名着不太感兴趣,往往是刚翻开一两页便将其束之高阁了。《城南旧事》却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着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影片中的主角英子(林海音...
-
《城南旧事》读后感20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2000字,,《城南旧事》读后感读《城南旧事》有感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这本书就是《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看完书后,古城的残片、大树的几根垂落枝条、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插闩以及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一幕幕地浮现在我...
-
城南旧事读后感六年级
城南旧事读后感六年级,,《城南旧事》读后感童年就像一个万花筒那般五彩缤纷,但是当万花筒的光芒消失的那一刻,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长大了,童年也结束了。出身于日本大阪的林海音在5岁那年随着父母迁居到北京,她的童年也就在上个世纪的老北京度过。那里的一物一景也深深的烙印在心中,也由此写下了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里面的故事,让我的情绪忽高忽低:惠安馆的秀贞,爱笑的兰姨娘,患有肺病去世的父亲……让我最深刻的...
-
智慧背囊读后感200字左右
智慧背囊读后感200字左右,,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许多有意义的书,比如:《数学总动员》、《成语故事》、《小学生作文》……但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要数《智慧背囊》了。这本书是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里面的一则则小故事都蕴含了深刻的大道理,一段段小经历又浓缩了生命的真谛。我最喜欢的一则小故事是《明日复明日》。它讲的是:在街头的角落里,住着一只叫凯蒂的流浪猫。因为它原来是一只家猫,所以始终改不掉好吃懒做的坏...
-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还在吗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还在吗,,在的。《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创作...
-
在烈日和暴雨下环境描写作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环境描写作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环境描写,极力渲染环境之恶劣,表现出祥子不怕吃苦的品质,衬托祥子拉车的悲苦境遇,揭露当时社会环境和伦理的黑暗。《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通过叙述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吃人的制度的强烈抗议。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
-
读书感悟600字左右,骆驼祥子
读书感悟600字左右,骆驼祥子,,《骆驼祥子》读后感一个车夫的一生,会是怎样的呢?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个北京车夫的一生。祥子失去了父母和几亩地,18岁就到城里发车,心中一直怀着一个梦想:用自己的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高等车夫。他也的确很拼命的工作,用几年买了一辆车,这辆车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可造化弄人,战争来了。兵们夺走了他的车,毁了他的支柱,祥子坚强的...
-
始终眷恋着祖国作者
始终眷恋着祖国作者,,始终眷恋着祖国(编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作者:刘敬智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800字左右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800字左右,,全书充满了北京地区的生活风光,不少描写点染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北京风俗画和世态画。老舍十分熟悉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他用一种朴素的叙述笔调,生动的北京口语,简洁有力地写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画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写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凝炼上,都取得了成功。《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小说。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
-
在烈日和暴雨下体裁
在烈日和暴雨下体裁,,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体裁是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选自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中的第十八章。《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通过叙述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吃人的制度的强烈抗议。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一篇课文,选自老舍的作品《...
-
在烈日和暴雨下句子赏析摘抄
在烈日和暴雨下句子赏析摘抄,,《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叙述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吃人的制度的强烈抗议。写烈日的时候,先从大杂院写起,说这里的孩子们在六月里会干什么,大人们会干什么,然后慢慢聚焦到祥子身上。当然这一过程也顺带把虎妞和其他人带出来了。最后聚焦到在烈日下拉车的祥...
-
在烈日和暴雨下简介
在烈日和暴雨下简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选自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中的第十八章。《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叙述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吃人的制度的强烈抗议。祥子是个诚实淳朴的农村青年,由于农村破产,十八岁流落到北京,做了人力车夫。他年轻力壮,正直好强,吃苦耐劳,一心想着有一...
-
骆驼祥子读后感350字左右
骆驼祥子读后感350字左右,,在假期里,我阅读了一本老舍先生的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京味名著-------《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描绘了人力车夫祥子从上进好强沦落到自暴自弃的全过程。祥子初来乍到北京时,他是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青年。这时的祥子对生活充满了积极性,因为他怀揣这一个梦想,那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觉得“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拼搏而精彩”,所以不断朝着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努力。他用了三...
-
蟋蟀的住宅拟人句的好处
蟋蟀的住宅拟人句的好处,,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这样写能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下面的片段,与课文相比,语言简洁,用词准确,具有较强的科普性。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中赞美了蟋蟀的勤劳和顽强,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