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根红布条摘抄赏析

小说最为成功之处在于“麻子爷爷”的形象塑造。对这样一个雕塑般轮廓鲜明、质地坚硬的人物,作家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开篇,先极力渲染“麻子爷爷”的特异个性。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孤老头”。不仅孤僻成瘾,而且古怪成癖。他离群索居,独守着茅屋和独角牛,从不和村里人来往。表面上看,“麻子答爷”孤僻得不近人情,实际上却不然,那十一根红布条就是明证。

小说中,作者放大了“麻子爷爷”救助亮仔的整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他悲剧一生的苍凉绝唱,更是“麻子爷爷”前十次救人举动的编影……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麻子爷爷”才残酷地锯掉了牛角;正是担心孩子们受到牛的伤害,“麻子爷爷”才粗暴得不近人情……当爱以反常的形态出现在世俗面前,且没有任何自我表白时,误解就开始潜滋暗长进而根深蒂固起来。小说里,作者有意突出世俗眼光对老人的不公正,却恰恰暴露了老人自己行为的不合情理之处。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是外表的冷僻、暴躁遮蔽了内心的善良、灼热,从而阻隔了“麻子爷爷”与村人们的沟通、理解,进而造成了深深的误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麻子爷爷”显然是个悲剧人物。他讷于言而敏于行,由此被世人误解,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究其因,其中固然有老人抽于言辞、不够圆通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源自村人们的自私和世故,这不仅展示了生活庸碌、缺憾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人性深处的自私和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