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读后感800字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已看完,也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过了意见。感慨很多,但由于自己的懒惰,很多东西都没有提笔写出来。

全书由文字、图片、谱例组成。第一至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音乐艺术思想、语言、风格以及历史发展变化了系统的梳理和叙述。作者以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其风格和观念的演进变迁为主线,将广大音乐家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丰富的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对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音乐史实作了系统的梳理。

本书以大量篇幅记载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他们的创造业绩,同时亦详略不等地记叙了歌曲、交响音乐、大合唱、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各类音乐体裁在新中国的发展轨迹。

这次看中国音乐史,在人名与作品上,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明白, 一边看,一边觉得对近百年的音乐家一一有了个梳理,觉得:哦,原来以前一直唱的《飞飞曲》是黎锦晖写的儿童音乐剧中的一首歌曲。由于这次对历史背景、对剧情有了了解,觉得对自己的教学特别有用。

我对于作者的写作的角度和方法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一直带着这些疑问来看以后的每一页书,真的就验证了我的疑问。由于他的写作方法是:先略写政治文化背景、音乐概况,再单独的写一个一个的音乐家,而每一个音乐家则是由生卒年、主要作品、代表作分析、谱例四部分组成。这样的写法在写久远一些的二十世纪初的音乐家时,由于当时的作曲家都已作古,作品也少,不会出现跨时间段的问题;但是在写《和平颂歌》一章时,他写的是文革前的十七年,那些作曲家大多现在还健在,并且在各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此时还按那种方法写则会有时间段的交叉,冲淡了各时期的音乐的特点。劫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很好的反映了文革前十七年的音乐现象,可是,由于作者是孤立的写作曲者,于是将劫夫的语录歌等又作了很详细地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可是这一部分是应该放在《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的。从篇幅上看,《和平颂歌》时代的音乐状况,只有九页的篇幅,但劫夫一人的介绍就有十页。其实,普遍的音乐状况是作者应该重点加以分析、概括、总结,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给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了相当的篇幅,涉及到很多领域,对展示音乐发展的全貌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