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趣味课文解析

《文学的趣味》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论文。作者针对文学趣味方面的三种通病,着重论述了如何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的问题,提出了趣味是欣赏的基础;广泛的阅读和比较作品,才能获得可靠的鉴别力;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趣味等有关文学欣赏问题的精辟见解。文章在写作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下面分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引用名言,别出心裁

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这句名言,很多人往往注重“知、好、乐”这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乐”。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却强调了“知”的重要性,认为“知”是“好”、“乐”的基础,观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二、明列病症,刨根求源

为了说明怎样培养人们对文学的趣味,就有必要对文学欣赏的误区进行揭露。于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揭露了对于文学“根本不知”,没有趣味的现象;第三自然段揭露了有些人“知的不正确”,精神中毒的现象;第四自然段揭露了“知的不周全”,精神上短视的现象。作者明确列出这几种不正确的表现,使得下文阐述自己的主张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三、以喻明理。说理形象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针对上文的三点不正确表现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为了说明自己的见解,作者不是直接议论,而是借助比喻进行说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形象鲜明。为了说明“扩大眼界,加深知解”的见解,作者用了这么一个例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的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作者这里用了登山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见多识广,博览群书对于培养文学趣味的重要性。

四、现身说法。亲切自然

如何把讲道理的文章写的不再抽象,不再让人害怕阅读也并非易事。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的写作技巧,出色的达到了说理的目的。首先,作者从自己学习文言文、诗歌、外国文学的感受出发,说明人们必须战胜惰性,不断有新的发现,才能创造自己的趣味。另外,作者仍然借用了一个鲜明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作者之说以能把问题说得深入浅出,贴切自然,还跟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有关,从这段话中,作者的阅读面可见一斑。

五、疏密有致。繁简适度

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名言,见解独到,让文势为之一顿,读者精神也为之一振。及至下文说明三种通病,分三段排列,文章就变得疏朗起来。待到提出疗就的方剂,继而进一步论述如何才能获得新趣味,并从多个方面列举自己的种种经验来论证,文貌则趋于繁密。结构上的这种疏密变化,使文章不经意间透露出自然活泼的灵气,不仅显示出大家风范,更增添了感染的力量。语言上做到了繁简适度。文章为了说明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时而引经据典,时而以喻明理,时而现身说法,用笔较繁。至于文章的最后一句“也可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因不是本文论述的对象。作者只是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