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闵惠芬
闵惠芬说同龄人里像自己这样很小就开始学琴。刚刚解放不久,根本找不到学音乐的,尤其是学民乐的。女孩子拉二胡,好像不可思议。
闵惠芬的家乡在江南丝竹之乡江苏宜兴,江南丝竹、苏南吹打、各种民谣、小调,就连小时候赶庙会,和尚道士彻夜的乐声,都吸引着她,对民族音乐的迷恋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生了根。闵惠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闵季骞是民族音乐的先驱刘天华的再传弟子,二胡、琵琶、三弦等江南丝竹无所不能。各种民族乐器中,闵惠芬尤其喜爱二胡,它的魅力在于它特别接近中国人的情感,它的音色像中国人在说话歌唱。
闵惠芬至今还保存最初学艺时的二胡,那是父亲的一位同事结婚搬家以后遗下的一把自制二胡,筒部蒙的还是廉价的癞蛤蟆皮。8岁的闵惠芬开始随父亲学琴,那把旧二胡成就了闵惠芬今后辉煌的事业。 “文革”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各种音乐声音销声匿迹,琴被砸了,老师被打成了“双料特务”,关进了“牛棚”。闵惠芬仍然以学为本,不仅练二胡,还练起了京胡、小提琴。声乐系的同学张奇松还曾送给闵惠芬民间老艺人瞎子阿炳本人演奏的二胡唱片,但是,闵惠芬没有唱机来听唱片。后来闵惠芬到上海电影乐团排练,在那发现了唱片室,趁大家排练完都走了,把阿炳的演奏唱片拿出来听。一边听,一边揣摩,一边练习,唱片都让她听烂了,后来竟然可以将二胡拉得和唱片里一模一样、惟妙惟肖。
闵惠芬悟出应该有自己对阿炳的理解,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她说到《二泉映月》中段的处理,不像有些人说的是憧憬、渴望,而是木然。有人说她演奏《二泉映月》的弓法很像是书法中的枯笔,她非常赞同这个比喻。 1975年,闵惠芬接到一个特殊任务:为毛泽东主席录制一批京剧唱腔。用二胡来演奏京剧唱腔,既要展开京剧演唱的韵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点,为了掌握京剧声腔的特性,闵惠芬奔波于京、沪两地,到处求教京剧名家,不但自己学唱,还仔细揣摩不同流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