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物候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10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毕业后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1918年博士毕业后回国,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即东南大学)地学教授,任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在南京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建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为1—3届全国人大常委。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气象学大全》等。一是“海市蜃楼”,二是“鸣沙”。 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 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