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浮士德难题的理解
歌德毕其一生的精力,创作了伟大的浮士德悲剧,留下了一个难解的“浮士德难题”。
一般认为,浮士德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永不满足,永远进取,不断超越”,满足就意味着死亡,魔鬼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唯一的条件就是他不能满足。这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的精神是相通的,通常都被当作启蒙精神的一个伟大传统来解读。但是《浮士德》远比《老人与海》要丰富、深刻、复杂得多。《浮士德》的确体现了启蒙主义重理性、重科学、重实践的精神,但歌德超越了一般启蒙主义者的地方,在于他对人的永恒追求的可能性提出了疑问。就像莎士比亚超越一般的人文主义者的地方,在于他表现出对人性本身的怀疑一样:伟大的作家往往能超越他的时代。透过浮士德的悲剧,歌德提出了著名的“浮士德难题”,这个难题讲述了奋斗者们面临的普遍境遇。它表现为一系列的悖论:
灵与肉的矛盾: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这是每一个对人生有所追求的人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凡人,任何人都有贴紧凡尘的欲望:可口的饭菜,漂亮的衣服,舒适的房子,美丽的情人……但精神的追求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一个是“肉体的翅膀”,一个是“精神的翅膀”,它们不易做伴。这两者互相矛盾,上帝代表了“灵”的追求,魔鬼代表了“肉”的追求。魔鬼之所以敢和上帝打赌,是因为他确信,人不可能摆脱尘世的欲望。上帝之所以敢和魔鬼打赌,是因为他确信,人永远有着高于尘世的精神追求。在这里,浮士德洞穿了人性的基本方面。
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唉,可惜我没有双翅凌空,不断飞去把太阳追从!要有,我将在永恒的斜晖中间,瞧见平静的世界在我脚下显现,万谷凝翠,千山欲燃,银涧滚滚,流向金川。
浮士德追求的,是永恒和无限。然而人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永恒,显然是痴人做梦。这是浮士德痛苦的根源,也是奋斗者痛苦的根源。这里显现的是一种悲剧性的宿命,是西西弗斯的境遇,也是《等待戈多》《城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揭示的命运。
超越与满足的矛盾: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所以在这儿不断出现危险,使少壮老都过着有为之年。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你真美呀,请你暂停!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湮没无闻——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享受这至高无上的瞬间。浮士德向后倒下,死灵们将他扶起,放在地上。
浮士德经历的五个悲剧代表了人类追求的各个方面:知识、爱情、权力、财富、美、自由……他永不停留,永远向前。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另一个新的目标马上出现。每一次自我超越就意味着自我否定,意味着新的超越的开始,或者说新的痛苦的开始。如果说,超越自我就意味着否定自我,超越意味着痛苦,那么我们还要追求干什么呢?有没有终极呢?有没有一个境界,可以说出“我满足了”呢?没有!因为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他就倒下了,死了。歌德以他的艺术天才,极为深刻地写出了一个永恒的悖论。浮士德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永不满足,不满足就意味着痛苦,那么永不满足不就成了永远痛苦么?进取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幸福还是痛苦呢?或者竟然是,痛苦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如果要说意义的话,意义也许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本身吧。浮士德追求一生,最终倒下,他的灵魂被天使引到天堂,这就是对他这奋斗的一生的总结。但是我想,如果终极就是在天堂的话,那么这同样和启蒙理性的精神背道而驰。魔鬼靡菲斯特最后说道:“我所爱的却是永恒的空虚。”他从另一个角度洞穿了超越与满足这个永恒的悖论,以及人在这个悖论之中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