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写作背景一战还是二战
奥莱尔的《在柏林》创作背景是一战。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隐去了背景及过程的交代,甚至连人物的姓名都没有,而是把战争的惨烈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
一对老夫妇的三个儿子先后在战场上阵亡了,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最后导致精神失常。而头发灰白的老父又成了战时后备役老兵,在上前线之前,只好把孤苦无依的老妇人送往疯人院。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386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
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相关内容
-
读书莫放拦路虎的意思
读书莫放拦路虎的意思,,读书莫放拦路虎,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难题或者是理解不了的地方,一定要记下来,然后去找资料弄懂,不要不懂不去弄懂。读后感:读《读书莫放拦路虎》有感前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读书莫放拦路虎》,这是篇自学文,内容是:同学们读书时,遇到的生字就是“拦路虎”,有些人怕麻烦或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便不去查字典,导致有些字音容易读错,并且字的意思也很容易误解,如果有些...
-
对论语中一句话的感悟800字
对论语中一句话的感悟800字,,1、《论语》的启示与感悟思路:根据《论语》的内容进行展开,并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说明。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3、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
-
第一次抱母亲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
第一次抱母亲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从初为人母。到对生活的艰辛都在这句话里面。《第一次抱母亲》是当代作家张炜月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体现母爱的伟大。主要内容是写母亲生病住院,在一次护士换床单时,作者把母亲抱起,但用力过猛,这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因为母亲从小到大都是以力大无穷的形象出现在作者的面前,所以作者以为母亲应该很重,有很多斤,因为这样才能挑起那么重的担子。...
-
小木偶奇遇记读后感300字
小木偶奇遇记读后感300字,,爱,可以给予人全新的生命;爱,可以给予人阳光般的温暖;爱,可以给予人无限幸福和快乐。这是讲述一个小木偶的故事——老木匠泽皮德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当成儿子。老木匠卖掉上衣,供小木偶上学。可是小木偶一心贪玩,被骗多次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老木匠皮帕诺相逢,经过这次历险,皮诺曹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
-
声声慢600字赏析
声声慢600字赏析,,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地一首震动词坛地名作。通过秋景秋情地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地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地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地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地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地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李清照地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
-
一个蚕丝被需要多少蚕
一个蚕丝被需要多少蚕,,蚕丝被十分昂贵,当然它昂贵也有它的道理,很多人不知道做一床蚕丝被要多少个蚕茧,其实这是根据蚕丝被的重量来看的,一般三斤的蚕丝被需要一千个左右的蚕茧,由此可见,养这么多只蚕宝宝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蚕丝被这么贵。一般来说,六斤多重的蚕茧才能被制成一斤蚕丝,所以蚕丝被的制作代价非常的大,工艺流程也十分不简单,这也是为什么蚕丝被如此贵的原因,一床蚕丝被要上千个蚕茧,难怪富人们都追求...
-
爬天都峰3+3+3
爬天都峰3+3+3,,这是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 是黄奕波。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人教版爬天都峰课文本书精选了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黄亦波的散文、故事、诗歌等作品。其中《爬天都峰》入选四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这些作品里,作者或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或分享自己诗歌创作的经验体会,或用...
-
采薇600字赏析
采薇600字赏析,,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
-
玩偶之家背景年代
玩偶之家背景年代,,创作背景:挪威长期受到外国的奴役和控制。从14世纪到19世纪初,挪威一直是丹麦的附属国,经历了400年的黑暗;1814年,摆脱丹麦统治后,又被迫跟瑞典合并,直到1905年才宣告独立。挪威国家地处欧洲边陲,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加之自然条件较差,遍布冰川和山谷,因而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资本主义出现较晚。另一方面,挪威从来没有农奴制度,农民一直有人身的自由权。几百年来,构成了挪威社会主...
-
读后感优秀作文
读后感优秀作文,,在这个学期,数学老师送给我了一本《我要做更好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书中的每一个故事读完后都使我回味悠长、感慨颇深。在阅读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生活不需要抱怨》,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厨师的女儿因为做什么事都很难,生活困难太多而经常抱怨,她的爸爸把她带到厨房,往三个锅里倒了开水,分别把胡萝卜、鸡蛋、碾成粉末的咖啡豆,放入锅中,二十分钟点后,原本结实强壮的...
-
茶馆年代背景
茶馆年代背景,,《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
-
白杨礼赞播出背景
白杨礼赞播出背景,,《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是1941年3月,茅盾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毫不妥协,坚持抗战。白杨礼赞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
-
梅岭三章写作背景简介
梅岭三章写作背景简介,,1、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328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2、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3、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
-
白杨礼赞背景资料
白杨礼赞背景资料,,《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
-
白杨礼赞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背景介绍,,《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
-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简介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简介,,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
-
安妮日记写作背景简介
安妮日记写作背景简介,,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便开始写日记。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
-
致云雀写作背景简介
致云雀写作背景简介,,创作背景:据雪莱的夫人回忆,《致云雀》是在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3] 《致云雀》定稿于1820年,雪莱当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期,他用诗文与罪恶的阶级压迫做斗争,他预见、期盼着工人阶级的奋起反抗。《致云雀》中诗人热情歌颂云雀,与其说他是在歆慕云雀能自由飞翔和欢快鸣唱,倒不如认为他是被飞翔的自由和鸣唱的欢快所打动,在追求着这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