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第七章读后感

儿童将所学的概念一般化是一个智力过程,是一种内心的深层创造。比如“紫色”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是要把“紫色”放在生活中,这个过程可能就要经过几个月,也可能经过一年。

口头表达能力是心智发展程度的表现。书中举例,大人给一个小女孩选衣服一个格格一个红点点的,小女孩一开始看到换衣服很开心,大人给孩子穿格子的衣服,就大哭起来,坚决不穿。玩了一会,后来问她要穿哪一件,她说穿红点点的。大人会说你想穿红点点的,你可以跟妈妈说,为什么要闹半天呢。

其实大人不知道,是因为孩子的心智没有发展到用“说”来解决问题的地步。说不出来就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大人常常强制孩子,但往往是无意识的,当孩子的心智达到的时候就能说出来,心智达不到的时候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办,成人一旦压制儿童,儿童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们不知道问题,问题的根就是这样埋下了。

儿童的心智发展需要时间,是连续不断的,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相关,而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相关。

比如画画这个能力很重要,画画是掌握对象,画画曾是文字的前奏。但是如果我们在儿童都没有产生画画敏感期的时候,强制而孩子画画,可能造成一种极其可怕的后果,就是把儿童的绘画天赋扼杀了。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科学如果不严谨,就可能会孩子的一辈子,国际上幼儿教育是最赚钱行业的第三位。国外幼儿教师的地位非常高,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把最优秀的人放在幼儿教育的岗位上,因为0-6岁决定人的一生。

儿童看上去好像是昏昏噩噩的,其实大人的一言一行,他都注意到东西收进去了,把环境都吃进去了。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发展,而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一般所说的学者。我们在提供给孩子适合促进他的感觉的教材之后,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的程度。这是真正的教育艺术所在。

举例,让孩子画眼钱就数一个孩子使用红红的笔画的树干用黄色的笔画了叶子。这时看见了应该怎么办,这个情况应该对他不问也不管,因为这个时候儿童还没有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你没有必要教他。再过半年孩子就把树叶和树干全部化成了正确的颜色,这个过程是不需要老师来指导的,如果孩子没有掌握,因为他自己的心智发展和敏感期还没有来,还没有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

接下来是“归位”的问题,就是拿东西必须归位,通过这样的行为形成儿童的秩序的感,然后为他的数学学习做准备。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那种比较乱比较无序的家庭中的孩子,数学普遍学不好的,也有这种情况,有些知识分子的家庭,家里乱,但孩子的数学就学的非常好。

儿童的内在是一个秩序的内在。我们应该用秩序的环境,秩序的行为, 秩序的语言秩序的情绪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让孩子借助外在的优秀环境,自己建了一个大脑内在的秩序系统,这就是环境的有序,不是绝对的。在一个严格的秩序环境里,但孩子的语言环境和行为的秩序是无序的,同样会使孩子混乱。通过强制和权威的手段达到环境的秩序,本身就是成人内在暴力和无秩序的表现,我们要用爱的方式,逐渐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有序的环境。

如果我们给儿童一个更宽限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组织是自己的内部,他会学好归纳,为严格区分和归类他大脑里接受的一切东西,这需要时间,而且还要把它变成智力。洞察之后,智力表现为演绎和归纳。

孩子的生命阶段是有敏感期的,有的孩子四岁数学敏感期到来,有的孩子五岁半到了,这并不意味4岁的孩子比五岁半的孩子聪明,因为这个孩子四岁的时候他的另一个敏感期到来了。孩子的每一阶段的生命都不是空白的,他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必然发展那一方面。

在一些家长的眼里,语文数学成绩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准,但作为一个人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他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人有理性的情感的世界,这包括品质人格,道德和审美的等,这比简单的算术认字重要的多。

艺术也是一种智力。一个人的艺术智力是在童年奠定的。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于世界的感觉,感觉越细腻越丰富,生命状态就会越好,感觉越粗糙越简陋,生命状态就会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