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拿破仑传有感1500字
我们潜心数个世纪; 在恢宏的精神之光下遍览无疑; 渺小之物尽离去; 唯海与洲凝重伫立。 ——歌德 我读的是艾密尔·鲁特维克的作品,他是拿破仑时代一百年以后的人,大概是一战 时期的德国人所著。从一个历史人物的眼光看另一个,带着偏爱的心情,我看到的是一个古 罗马的征战南北的皇帝。他出生于科西嘉岛,带着岛上代代相传的勇气、不屈和意大利的浓 重家族观念,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学校里忘我学习;战场上快速成长;土伦战役展露军事 头角;平保皇叛乱成为政坛新星;征服意大利赢得极高声誉。远征埃及失利;雾月政变掌权。 加冕称帝,颁布法典。多次打退反法同盟,乘胜扩大法国疆域。远征俄罗斯失利元气大伤, 反法同盟趁虚而入被迫退位。不气馁重建百日王朝,失时机兵败滑铁卢。错投英流放孤岛, 孤一生含恨驾崩。
是什么让一个区区中尉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是什么让一个 行伍出身的瘦小青年独占大段历史而无人与之相争?又是什么让十九世纪的整个欧洲因一 个骑着战马的矮个子而颤栗? 鲁特维克把他归为:自信,精力和想象力。自信和精力自不必说,那一个征服者会对敌 人闻风丧胆,那一个独裁者不是神经高度紧张的批阅文件。只是这奇特的想象力不好琢磨。 看了,鲁特威克解释道想象力体现在:计划的变更、政务的处理、军事的指挥。以下是我的 理解: 拿破仑一生有三个大计划,解放科西嘉、征服亚洲、统一欧洲。他的这些计划是随时间 变化而变化的。童年和少年以及青年时代,他都作为一个复仇者想解放他的家乡,但当他三 次领导失败后,他被逐出科西嘉岛,这个计划由此搁浅。征战的胜利和支持者的增多使他酝 酿并进行这他的下一个计划——征服亚洲,做亚历山大第二。但他的“新东方帝国的梦想撞上了英联邦帝国的既成事实。”法国舰队在地中海被英国全部歼灭时,有一次,这个庞大的 计划搁浅了。
面对反法同盟的多次战争和政治,他又在为自己最后一个目标努力(他当时可 能没有想到是最后一个),就是这样,他自己都承认,“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去哪的人是走不 远的。” 面对繁杂的政务,这个独裁者总是显得得心应手,内政、外交。他从青年征战开始, 就在用灵巧的战术。他总是在自己得胜时与对方提出条件,进行谈判。以武力为后盾自然是 谈判的基础,但谁又能不佩服他对人心的研究呢?他把握住了对手心理上的瞬间微妙的愿 望,进而提出对自己一方最有利的条件。想象力的运用使他不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更 能作为一名政治家出现在世人面前。 拿破仑的军事指挥艺术我并不能理解。但它的确曾说军事指挥是一种艺术,应该是最 高级的艺术。他曾说过“我对权利的爱就如同艺术家对小提琴的爱。”也许军事也是这样的 吧。他曾说他对战争中的一瞬间灵感促使他赢得了一场关键战役,这或许是艺术,但这种艺 术是建立在完全精准的计算上的,也许他对于经验的积累已经内化而错以为那是艺术或灵感。
是的,很可能,天才都是这样的 另外一点是我很看中的,书中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对他不屈不挠,不具失败的品质进行 描写,但通读整本书我总觉得被这种气氛环绕。为解放科西嘉进行3次努力,3次失败,在 同一件事上失败3次谁会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呢?第一次被反法联军赶下台,流放时的他仍 然没有一点绝望,在岛上一刻不停地建设,并且能够有勇气面对失败,更有勇气东山再起。 用书中一句话——他,屡试屡败!难道每一个奋进者的青春都是用一连串的挫折构成的吗? 这是一个永不安静的灵魂,即使是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法国~~~陆军统帅” 是什么毁了他?是叛徒的出卖?是联合绞杀的压力?是民众的背弃?是帝制? 从个人角度上来讲,是自信,精力,想象力。他成功的因素这是他失败的原因。 他的自信,或者称作自负。给他带来了战争的胜利,权利接踵而来。他有了地位,有了 金钱,有了一切,他并不为这些所绊。但他想要这些变成荣誉,光辉他的祖先,传给他的后 代,让波拿巴家族拥有这一切。而祖先和后代都不是他能独立完成的。自信与正统首次摩擦 产生了矛盾。于是他的思想变了,有一个革命者变成正统君主,并且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 这样做并没有赢得欧洲其他帝王的好感,反而惹下民主人士,得不偿失。 他的精力,本身并没有给他惹来多大麻烦,但它的确有影响。
拿破仑一天要批阅成百上 千的文件,一刻不停地工作,周围的人无法跟上他们皇帝的节奏。这其实没什么。但他的精 力随着年龄渐长而渐少,以至于在战场上的他似乎已不能精准无误,加上家族遗传的胃病, 他在该追击敌军时犯病耽搁了时机,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或者是因为年老不能准确判断, 抓住战机。俄罗斯和滑铁卢的惨败多少都有这个因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的想象力。因为加上自信自负的力量,这种纵横驰骋的想象力更具杀伤力,无论是对 敌人还是对自己。他的想象最不该到达的地方就是埃及和俄罗斯。埃及是法兰西海上部队损 失惨重,俄罗斯的该死的气候和广袤的纵深使法军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