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学案

《五人墓碑记》学案

【目标与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预习与质疑】

1.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背景简介: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文体简介: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问题探究

1、文章为什么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的姓名?

【明确】“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者写反暴斗争时,不单写五人,而先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从而十分有力地反衬出阉党以“吴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同时,作者直到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而杀害的时候,才一一列举出他们的姓名。正是把他们作为“吴之民”的代表,大书而特书,并用“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一句,与首段“墓而葬”相照应。其赞扬之意,自然溢于言外。

2、课文三、四段讲五人死难的过程。如果删去“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这句话,将两段合为一段,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句话在文中有三个作用:其一,紧扣题且《五人墓碑记》,突出题意。其二,同第一段修墓缘起的叙述和第二段修墓意义的记述相呼应。加强前后联系。其三,第三段是叙述苏州市民中的反阉党暴动的全面情况。第四段是重点叙述苏州市民中五人慷慨就义和“贤士大夫”收尸情况的。这句话写在第三段的最后,可以小结第三段。并使全面叙述和重点叙述两个段落之间区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