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小说古言

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寒松叹”“凤求凰”等。此调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古人多用入声,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以晁补之、吴文英、王沂孙词为正体,格律有双调九十九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等,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五种变体。仄韵者以高观国《声声慢·壶天不夜》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八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九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韵等五种变体。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代表作品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声声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的曲词。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曲子”相对于“急曲子”而言,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乐谱,往往在一个调名之内有急曲子又有慢曲子。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慢词并不自宋始,唐代已有很多慢词。它一部分是从大曲、法曲里截取出来的,一部分则来自民间。《钦定词谱》卷十:“柳永、周邦彦作慢词,又与令词截然不同,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所谓“古曼声”,是指“慢”,古书上写作“曼”,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由“曼”字引出了“慢”。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晁补之词名《胜胜慢》,可见此曲较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曼声缠绵。后之词人又作《声声慢》。《填词名解》卷三又云:“《声声慢》,宋蒋捷赋秋声,俱用‘声’字收韵,故名之。”言蒋捷作此词都用“声”字收韵,故名《声声慢》。贺铸词有“殷勤彩风求凰”句,名“凤求凰”;又有“寒松半欹涧底”句,名“寒松叹”;王喆词名“神光灿”。吴文英词有“人在小楼”句,故名“人在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