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的主要内容概括

太空一日的主要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做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原文(节选):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写作背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本文中心思想:

《太空一日》表达了航天员沉着冷静、不畏惧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航天事业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全文描绘作者进入太空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航天员工作的艰辛与危险。

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人物形象分析:

1、杨利伟

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阅读理解题:

1、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概括段落的内容。

答案: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并强调“长城”。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40~67),惊心动魄的返航。

2、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案: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