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翅膀的老头读后感

说到马尔克斯,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百年孤独》,说真的,我并没读完这本书,相反,我却迷上了他的短篇,尤其是《巨翅老人》。有本批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们的书,我忘了什么名字,书中竟然说《巨翅老人》是篇“低质量”的作品,那位作者还用“社会阶级”的观点去评论,并断定它就是“弱肉强食”的样板,是宣传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铁的定律。我的天啊,这就是我见到的中国的批评家,连最起码的“孤独”主题都没读通,却不负责任地把一篇好小说大批一通。

“巨翅老人”是具有多重象征的,我们完全可以闭上眼睛构想一下:一个长有翅膀的天使,当他以本来的面貌落乱到人间的时候,人类又会怎样对待他?因为他与人之间无法有效沟通,就必然会遇到各种遭遇,这遭遇是不能沟通的遭遇,即使他是真天使,也没有人会相信他是真天使。这竟让我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一帮蝉和斑鸠总在讥笑大鹏,可他们又哪里能体验到大鹏的志向呢?这是境界问题,巨翅老人在人间遭遇的种种也是如此,他本来是属于天上的,因为落乱,他不得不降临到人间,但又因为人类无法与之沟通,他又不得不忍受人间的孤独和人类对他的折磨。

《巨翅老人》是我较早接触到的一个短篇,我读完后最先想到的竟然是尼采和凡高这样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如果我们把尼采和凡高就看成是“巨翅老人”,又因为他们本属于天使的特性,所以,他们在人间所遭受的必然是孤独和苦难,人们会把他“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会“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等等,这样的事,难道人类不都在尼采和凡高身上干过吗?而作为尼采和凡高,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因为他们知道,他和人是分属两个世界的,人类只能看到“一个落魄又衰老的、身上有难闻气味、没有生命力的、与人间语言不通的所有天使”,而不能用事实去证明他们就是天使,所以,尼采和凡高们就只能被人类称之为“疯子”了。

我这样来解析小说的确有点过度阐释,但不管怎样,我认为这样的联想是可取的。虽然小说中没有完全证明“巨翅老人”的天使身份,我们也能从小说中女主人公埃丽森达放走“巨翅老人”的那一刻的细节可以推测出,“巨翅老人”飞走后的快乐。

小说最后一处是这么写的:“她放心地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为止,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为什么作者说“巨翅老人”不再是她(埃丽森达)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因为对于“巨翅老人”来说,回到了天空就等于回到了家,她似乎已经明白,他就是真正的天使。“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又意味着什么?这难道不有点像大鹏飞上天的那一刻吗?这个“虚点”既是现实的场景,又是灵魂的至高点,人能看到这个点,却不能走向那个点,这个点属于天使,属于人类中那类非常特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