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

扬•盖尔的《人性化的城市》是我对城市规划的启蒙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打动了,自行车也能上地铁,城市原来也是有表情的,有些表情冷淡,有些让人感觉温暖。于是,对这门学科的好感便油然而生,原来一座城市其实可以设计的像家一样的贴心,只要我们从人的角度出发,用心构筑。

第一章谈的是人性化维度,呵呵,我猜想盖尔老先生肯定是个不择不扣的人本主义者,他在本书的第一句话就强调了,我们几十年来规划学科对人性化维度的忽略!我们的交通越来越快,房子越建越高,时间越来越赶,但我们忽略了生活在城市里最重要的一个主体——人的存在。我们已经逐渐失去了享受步行的乐趣,我们总是被一个又一个的白色冰冷的栅栏切断了行走的路线,不得不要绕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人不再是当做自由的人,而是羊圈里的绵羊。在他看来,自由行走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应该得到尊重,“行人应该得到尊重”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轴,所有的案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而进行讨论的。

接下来讲到了感官与尺度,现代城市的一个通病就是尺度过大,人们喜欢用上帝的视角去鸟瞰一座城市,注重他整体的形式,但却忘了,城市的基础功能乃是为人提供一个好的居住条件。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环境里,对心理难免产生压抑感,放眼望去,人们的实现总是被遮挡,难以有舒畅的情怀。作者说到,100米范围内的距离是能产生清晰的感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体育馆最大不超过100米的直径。在城市中,如果楼层高于5层的话,那么人们就几乎失去的了与城市生活的联系。所以,作者不断的强调小尺度,强调人的视觉适宜程度。

从感官的其他方面说,一座城市史需要人们去体验、去触摸、去行走、去欣赏的,如果办不到,那么这座城市则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以北京为例,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虽然生活在这,但对着城市并未有太多的情感上的体验,在马路上,我也没有闲适的心情去散步,每天穿行半个北京城,但只是经过,并未感受,认真体验。如果要我说对北京的第一反应,却是刚来之时的那个灵境胡同,没有太多车辆,没有喧嚣,印象中只有温暖和煦的阳关,宁静的街巷,和善的人们,还有每晚聚在一起吃饭的朋友。那里真实的提供了一种体验感,我可以坐在门口慵懒的享受九月的阳光,看着来往的行人,弹吉他或者思考。我想着就是小尺度给我的体验——谦卑、和蔼、愉悦。也是小尺度带来的温柔而持续的力量,他能吸引我在有空的时候想去那走走,他能让我每一次经过那的时候朝那观望,每一次对我朋友谈论起他的时候会洋溢着欢喜之情。然而一旦走出这条胡同,北京城市的种种问题便暴露出来了,高大的建筑俯视着你、汽车、栏杆、噪音、空气质量、密密麻麻的人群,让你时刻感受到这是一座快节奏的城市,一座让你不能停下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