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如何发现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位于中国西安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这一旷古奇观被世界誉为“第八大奇迹”,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那是1974年的春天,西北大地陷入一片干旱之中,必须要有水才能解救这干旱的麦苗,麦子有收成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过下去,为此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计划打井自救,兵马俑的故事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话说西杨村决定打井自救之后,生产队队长杨培彦抽着旱烟,围着村里的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他想找个打井的好地方,转了半天终于在一块地面上用镢头画了个圈,随后对随行的村民说“就在这打井”。

第二天早上,以杨志发为首的多名壮劳动力拿着挖井的工具来到了画圈的地方,根据计划杨志发他们要挖一口大口径的井以解决村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尽管地面沙石遍布也无法阻挡被干旱逼入绝境的村民,等快到中午的时候,井已经挖了一米多深,这时候杨志发却发现下面的土层变的僵硬了,而且颜色也不对,杨志发对一起挖井的村民说咱们是不是挖到瓦窑了,村民们说:听老人们说咱们这一带过去有不少土窑,杨志发可没信这个,他随即换了一个新镢头,然后他费了好大劲才将这个红土层打穿。

就这样不到一周的时间,杨志发他们挖了一个直径四米深度四米的大井,1974年3月29日,正在井里干活的杨志发突然喊了起来,“瓦爷”,瓦爷是当地的土话对泥塑神像的敬称,挖井最忌讳挖到瓦爷了,所以杨志发连泥带土看也没看就放到筐里拉了上来,村民将瓦爷上的土清理干净这才发现是一个陶制的人头,形象不是民间的样子,看起来有点恐怖,都有点不敢再挖下去了,这时候生产队长杨培彦说道:不管他是砖瓦窑还是神庙摊,为了找到水就得继续挖。

于是人们将精力再次放到挖井上,虽然不断有陶俑碎片不断被挖上来,村民已经不那么大惊小怪了,晚上散工以后,杨志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陶制的人头像拿回了家,杨志发的妻子是小学老师,当她看到这个头像之后说道:这不是神像很可能是文物,在妻子的劝说下杨志发决定找个明白人问问,当时临潼县水管员房树民正在西杨村调查当地水资源情况,杨志发觉得他能知道这个“瓦爷”到底是什么?

杨志发还真找对人了,房树民和县文化馆的干部是好朋友,在他那里学到了不少文物知识,当他看到杨志发拿来的陶俑之后,房树民立刻意识到,这口井下面很可能是一处遗址,具体是什么他也不好判断。

为此房树民找到了生产队长杨培彦,让他先停工一天先等一等,那么第二天县文化馆就来了三个人,查看了挖出来的陶俑,但是他们当场就被震惊了,经过初步判断,这些陶俑很可能是秦代的,最终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将散落的陶俑陶片都收拢起来,并且告诉杨培彦,这是极具文化价值的国宝,这口井不能在挖了,你现在马上把这口井保护起来。

后来经过权威专家的发掘,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为了表彰西杨村的村民,县文化馆奖励了西杨村30元钱,队长杨培彦决定每人记5分的工作为奖励,杨志发不仅获得奖励,还获得了一个称号那就是发现“兵马俑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