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表达的最直接的主题是什么
《老人与海》主题:本文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相关内容
-
藤野先生明暗两条线索
藤野先生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暗线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作品评价:工人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牛志强:作品按时空顺序写出了“我”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我”的本质特征——...
-
老人与海电影观后感800字
老人与海电影观后感800字,,《老人与海》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老渔夫桑提亚哥,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
包身工革命主题和传统
包身工革命主题和传统,,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多指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文中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迫害,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包身工》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
-
记念刘和珍君的革命主题和传统
记念刘和珍君的革命主题和传统,,鲁迅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因此,本文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歌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是讨伐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也是鼓舞青年奋勇斗争的革命号角。在段祺瑞反动政府的通缉声中,鲁迅...
-
为了忘却的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创作背景:...
-
记念刘和珍君革命主题和传统
记念刘和珍君革命主题和传统,,《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创作背...
-
老人与海英文摘抄短语
老人与海英文摘抄短语,,1、But,then,nothing is easy. 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2、Now is no time to think of what you do not have.Think of what you can do with what there is.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3、It is silly not...
-
希望为主题读后感
希望为主题读后感,,1、因为自私的心态,我伤害过不少对我好的人。虽然我也曾惭愧,无奈,后悔,但为时已晚,有很多事情都无法改变了。我希望,能给我机会让我弥补我的过错,让我放下面子,对所有被我伤害过的人致以深深的歉意!2、因为生活的圈子太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有时会忍不住跃跃欲试,甚至做出些傻事来。我希望,能让我到各个地方走走,甚至能担当每个角色,去体会美与丑。3、有太多事情,有太多的愿望,我希望...
-
为人民服务为主题800字作文
为人民服务为主题800字作文,,今天我们学习了《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我们幸福的今天,是用先辈的血与泪换来的,每个中国人的今天都是我们的先辈用生命塑造而成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员建立起我们的祖国,祖国培育了我们,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好的学习,努力的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很贪玩,作业经常的不完成。为了我的作业,妈妈不知“光临”了多少次...
-
老人与海暗示了什么
老人与海暗示了什么,,老人驾着船出去,带回来的却是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们读到一个英雄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和纯洁到知同两滴清水的人物。然而,它却那么清楚而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这样的故事更动人再没有什么搏斗能比这样的搏斗更壮丽了。我读懂了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
-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阅读答案表达主题内容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阅读答案表达主题内容,,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孩子们是春天的使者,有他们的地方,往往就是春光最浓的地方。因为儿童象征着活力征着春天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新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新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发表于《北京晚报》的散文,发表时间为1962年5...
-
囚绿记鉴赏
囚绿记鉴赏,,结构精巧、变化多姿。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本文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9段还轻宕一笔,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这些都是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至恼切。“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
-
老人与海200字概括
老人与海200字概括,,1、《老人与海》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古巴的一个小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
-
老人与海讽刺了什么
老人与海讽刺了什么,,《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事实上,老人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而且今后人们也无法相信这位身衰力竭的老人,能够战胜奔腾不息的大海。在海明威看来,人生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就像老人那张“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但老人却始终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是一种面对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种面对死亡和...
-
阿q正传和老人与海
阿q正传和老人与海,,鲁迅 在《阿Q 正传》小说中塑造的 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花枪和酒葫芦所表现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花枪和酒葫芦所表现的思想与主题,,1、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2、本文细节描写也十分出色。如林冲第一次走出草料场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以及草厅被雪压倒后的一系列动作心理描写,都说明林冲的精细谨慎,忠于职守,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同时也使读者明确意识到草料场起火不是林冲不慎造成的...
-
100字的读后感大全集
100字的读后感大全集,,1、《老人与海》读后感,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2、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汉子。3、《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历。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巨大...
-
回忆我的母亲主题思想
回忆我的母亲主题思想,,《回忆我的母亲》中文段突出表现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