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早在1900年,中国的《中西教会报》《大公报》《万国公报》就陆续报道了巴黎举行奥运会的盛况,将奥林匹克精神的火种引入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磊介绍,奥林匹克精神于中国而言,最早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1900年7月《中西教会报》上,“时务摘要”栏目中一篇题为《法国,观赛人众》,向国内读者讲述了巴黎奥运会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前往观看的盛况;1905年《万国公报》上,有一段关于圣路易斯奥运会的报道,作者认为奥运会的举办能够吸引游客、推动贸易,观众亦可借此扩充学识。

随着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提倡中国参加奥运会,著名教育学家张伯苓于1907年发表演讲,建议中国应派队参加奥运会。到了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2008年,中国终于实现了承办奥运会的梦想。

“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的传播,都具有着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张磊表示。早期报刊上虽然有“土洋体育之争”,但两者逐渐合流,使得奥林匹克精神代表现代文明的同时具有中国特色。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灵感来自西汉长信宫灯的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与奥林匹克精神始终紧密融合。而众人瞩目的奥运圣火传递,本身就是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完美结合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