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勤思好学的中国人细心地观察世界,耐心地解读着世界。中华传统的包容文化让我们乐意虚心接纳任何其他优秀文明和思想,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文明的度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解读和观察世界的视角,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书中,斯坦福大学的伊恩·莫里斯教授用其独创的“社会发展指数”来解读人类过去一万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东西方之间的对比,更是其下功夫之处。丰富的考古证据、历史数据和现代社会数据等支撑起了其庞大的理论体系。而构成“社会发展指数”的四大支柱指标,则更是以全新的视角看世界、解历史。

第一个指标:能量获取。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作者所以提出此概念,就在于不满意今天谈及人类社会发展,过多地采用经济学家的标准,诸如人均实际工资、人均GDP、人均GNP和人均NDI等。作者所提出的“能量获取”是指“人类全方位的能量获取”。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食物、燃料、原材料。而其中燃料细致划分到:木头、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核能……不得不说,这个“能量”概念几乎已无所不包。作者通过相关的数据支撑,得出一些耳目一新的结论。关于中国的观点如:“汉朝的巅峰为公元1世纪,(能量获取人均)达到27000千卡。”

第二个指标:社会组织。初听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作者却是从上一个指标“能量获取”推理而来的。即,能量获取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组织的规模,也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数量。在经过海量数据分析后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城市规模数据也表明,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定居点规模的量级。农业国家似乎供养不起大约10万以上人口的定居点;农业大国似乎供养不起大约100万以上人口的定居点,然而,工业社会却能维系2500万以上人口城市。”同时作者还强调“如果没有化石燃料带来的能量激增,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和技术方面的收益,则没有人能生活在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这些观点都相当具有启发性。

第三个指标:战争能力。关于这一指标对于社会发展有多重要,作者在该章节开篇,用描述性的话语来阐明,同时也再此唤起我们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回忆。“再没有什么事情像1840年-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样,使得西方主宰世界的局面变得如此清楚。一支小小的英国舰队在中国长驱直入,威胁要切断向北京运送粮食的大运河,并迫使清政府做出了丧权辱国的让步。”进而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事实一向如此,战争能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崇尚和平的中华文化而言,这一指标的出现是“扎眼”的,但反思之,如何防范被外在“战争能力”阻碍自己的发展?仍是应当重视的问题。

第四个指标:信息技术。这个词语,今天的我们最为熟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认为“存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于掌控智力环境至关重要,并且本身就是社会发展这个概念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不同于今天人们对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青睐,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却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信息技术”概念,并直言,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指数4个特性中最难衡量的。

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解读世界、回顾历史。如果真要用一个比喻来做推荐此书的话,那就将此书比喻成一本“数字历史书”吧,大量详实的数据希望可以成为历史爱好者的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