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习俗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d/files/2023030307/uvetnieuyob22.webp)
相关内容
-
清明节习俗:踏青
清明节习俗:踏青,,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
各地春节习俗 甘肃
各地春节习俗 甘肃,,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
-
许世友的后代
许世友的后代,,许世友将军共有七个子女(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作为一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军人,他把七个子女全部送到了军营锻炼,子女参军后,从不给特殊照顾,用许世友的话说:孩子参军就是部队的人了,是组织的人了,好坏由部队去管,路子由自己去走.许世友去世时,七个子女没有一个沾他的光,“照顾”当上“大官”。许光是许世友长子,与其元配朱锡明所生,自1929年出生即在家务农,全国解放以后找到许将军才进入部队...
-
郑成功后代如何投降了清朝
郑成功后代如何投降了清朝,,原因简单的说就是打不过。1683年6月14日,福建水师提督、太子少保施琅奉旨率军进击台湾,在澎湖列岛迅速击败台湾守将刘国轩。台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土崩瓦解;台湾岛内当时冯锡范专权,郑成功孙子郑克塽沦为傀儡,人心涣散。由台湾方面控制的台湾海峡被施琅控制,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明显转变。如果台湾不归顺,清朝无非就是在台湾建立一个稳固的登陆点,然后士兵、给养从福建补充,逐...
-
清明节南北方习俗差异
清明节南北方习俗差异,,扫墓是清明节各习俗中最早的一种,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北京有句民谚:”清明...
-
古代文化常识民俗
古代文化常识民俗,,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
-
正月十五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习俗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
-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表格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表格,,“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营丘镇河头中学 初一一班 张艺一、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原因: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二、调查报告的内容: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
-
烧黄纸是什么意思
烧黄纸是什么意思,,有些时候会听到老人说烧黄纸,可是并不清楚烧黄纸是什么意思?烧黄纸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民间习俗,为了祭奠亡者。在传统的民间习俗里面,在整个丧葬的习俗里面,黄纸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当人死亡之后,需要烧落地纸,然后死者的脸上也需要盖上一纸,去吊唁的人员也需要给死者准备好一份纸火。等到做七的时候,必须要烧纸钱,等到出殡的时候,还会有专门的人员去撒纸钱,有些时候撒纸钱的数量可能会达到百余斤左...
-
小年习俗之祭灶歌谣
小年习俗之祭灶歌谣,,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
-
腊月二十三习俗 祭灶
腊月二十三习俗 祭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
三月三上巳节各民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三月三上巳节各民族的节日习俗大全,,壮族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
-
各地春节习俗 山西
各地春节习俗 山西,,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
-
各地春节习俗 陕西
各地春节习俗 陕西,,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
-
正月初五习俗 祭财神
正月初五习俗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
-
正月初二习俗 祭财神
正月初二习俗 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
清明祭祖能提前吗
清明祭祖能提前吗,,清明节时各地人民祭拜祖先的传统节日,但不同地区的当地条件和习俗不同,清明节的观点和习俗也不同。有一些地方是在清明节的头三天和最后四天扫墓,清明节被称为前三后四。换句话说,从清明节的前三天到第四天去扫墓是可能的。还有一些的地方,叫做前七后八,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七天和最后八天,每个地方的习俗是不一样的。到清明节,交通会变得拥挤。如果节日期间有其他旅行计划,你可以提前几天甚至十天去参观...
-
腊月二十四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习俗 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