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自喻的词句是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自喻的词句是](https://www.zdzd.net/z/no/103.jpg)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李清照对自己当时悲惨遭遇、人老珠黄、孤苦无依情景的自喻性写照,其中充满身世变迁、无可奈何之叹。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孤独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相关内容
-
老子四章核心词句
老子四章核心词句,,《老子》四章核心词句:《老子》四章古今异义:当户牖以为室[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跨者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许允许)强行者有志(古义:强劲奋进。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老子》四章一词多义: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肯定)斯是陋室(动词,表判断)是寡人之过也(指示代词,此)其在道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舒缓语气)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用在句...
-
赶海偶遇
赶海偶遇,,《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赶海是指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 )。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内螃蟹”、“捉大虾容”等有趣的场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同,首尾呼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赶海》这个故事,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童...
-
迷娘(之一)背景
迷娘(之一)背景,,《迷娘曲》(Mignon)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谁写的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谁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是伯特兰·罗素。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1950年他获得...
-
爱国读后感800字
爱国读后感800字,,《家》这部书是以中国封建礼教下的大家庭为背景,阐述了在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如何被摧残。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为背景完成这部小说的。在高家这个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爷子,他是整个家庭封建礼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说悲剧的创造者。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孙,是一个拥有现代思想的进步青年,无奈却因要继承家庭,顺承父辈的意思,而断送了大好前程,成为封建主义的奴隶,并在进步思想与封建思想中间夹缝求生。...
-
窦娥冤为什么是悲剧
窦娥冤为什么是悲剧,,一、当时的社会制度,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二、窦娥自身的因素,她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天命思想在其血液里循环,这些都是她泯灭自我、扭曲人性,甚至可以说是“自取灭亡”的历程。关汉卿在《窦娥冤》中通过对窦娥这位善良、忠孝女子的悲剧命运刻画,反映了一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下,高利贷的罪恶、官吏的昏聩、百姓被欺压的种种社会...
-
赶海小明
赶海小明,,《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拨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写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写的,,1、作者是谁,已无从考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
-
金岳霖先生全文核心句
金岳霖先生全文核心句,,鉴赏1:第二段,写他的穿着打扮。常年戴一顶呢帽,帽檐压得很低,进教室也不脱下,还有一片白、一片黑的眼镜和“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姿,集中笔墨突出了一个“怪”字,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鉴赏2:第九段,写他在课堂上捉跳蚤一事。“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哪里有捉跳蚤还要大肆宣扬,并且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的?这种做法,大约只有在魏晋时代的士大夫那里才会有的。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
-
名人传读后感800字
名人传读后感800字,,今天看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罗曼.罗兰是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教授艺术史和研究音乐期间写作的。包括三个艺术家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本世纪初,在物质决定一切,恃强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作者选择了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这些艺术巨匠,让他们具有的高...
-
明天不封阳台阅读
明天不封阳台阅读,,明天要封阳台。 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从12层的高处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闲放在阳台上的一只书架下面,忽然传出几声“咕、咕”的叫声,十岁的...
-
赶海课文
赶海课文,,《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拨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
-
雨巷发表在什么上
雨巷发表在什么上,,《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
-
项脊轩到底是什么
项脊轩到底是什么,,“项脊轩”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古文家归有光的书斋名。因其远祖归道隆住在 太仓(现在 江苏省太仓市)的项脊泾而命名 。示例:项脊轩,旧南 阁子也。——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5-11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5-11段,,《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5-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文主题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
-
读史有感作文
读史有感作文,,我们现在读历史、看历史、听历史,最大的.错误是我们总是站在现在去看待历史。我们确少史观、史感。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我们对于历史知之甚少,我们最多知道些历史典故,我们无法去切身感受那个时代。只言片语的记载中也许是那个时代,那些名人,甚至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对于世界最后的留恋。历史就是在偶然中所产生的必然。历史造就了我们的今天而我们只会去憧憬明天我们无法经历这些个...
-
理想的风筝泛的表达效果
理想的风筝泛的表达效果,,“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中的“泛”,意思为透出、冒出,表达的效果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学生们听了刘老师自嘲式的“笑谈腿疾”后不由自主产生的同情、酸楚与难受的感情。《理想的风筝》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
-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300字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300字,,1、我翻开书册,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凝聚;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显现。2、我阅读,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阅读,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我思,我问:是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3、我掩卷沉思,我若有所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