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军细柳80字概括
《周亚夫军细柳》概括是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去慰问军队的事,通过其他军队和周亚夫军队的对比,表现出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出自:《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中的《绛侯周勃世家》,又名《细柳营》。作者司马迁。
创作背景:
绛侯周勃是汉朝开国功臣。吕后家族威胁到刘氏王朝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汉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因他的兄长绛侯周胜之有罪,他被封为条侯,延续绛侯的后代封号。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这篇文章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相关内容
-
周亚夫军细柳背诵
周亚夫军细柳背诵,,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三章概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三章概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3章概括:保尔在湖边钓鱼时,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她没有像别的富家子女一样嘲弄和侮辱保尔,两人很快认识了。车站的工人们罢了工,阿尔焦姆等三位工人在被迫开车时,为了自己和其他起义军的安全杀了一个德国人,之后跳车逃到乡下。但他们的家人打听不到他们的消息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3章观后感:读完这一章我想在血雨腥风中能有一段这么纯美的感情,多么珍贵...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概括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概括,,第一节写祖国所受的苦难。第二节写祖国过去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写祖国新生的样子。第四节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表达我对祖国的真挚情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
-
谈美每一章概括
谈美每一章概括,,朱光潜《谈美》每一章概括:第一章以“一棵古松”为主线,归纳出人们对于这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分别为实用的、科学的与美感的,相对应即为善、真、美。将美之“用处”向读者以十分朴素、直白的语言说明。第二章副标题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文中种种举例,揭示了“距离产生美”的原因。这个距离包含时空距离。并且,朱先生一再强调这个距离应是“适当的”。第三章朱先生重申出了他的美学观点“宇宙的人情化...
-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概括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概括,,《延安,我把你追寻》本课是一首诗,诗的第一、二两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赞扬和对人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扬延安精神的希望。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延安,我把你追寻》重点句子解析:1.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第一小...
-
捕蛇者说出自哪里
捕蛇者说出自哪里,,《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被贬永州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税收。...
-
鸿门宴10分钟微课
鸿门宴10分钟微课,,一、引入 音乐引入:《十面埋伏》 (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 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 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 (幻灯片:司马迁像) 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 (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
-
边城800字概括
边城800字概括,,《边城》主要内容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
-
阿q正传200字概括
阿q正传200字概括,,青年农民阿Q以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但总以精神胜利法来求得心理安慰。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他自称“姓赵”前去祝贺,不仅遭到痛打,还被迫倾家荡产买香烛去赵府叩头赔罪。此后,未庄无人再雇他做短工。离开未庄后,阿Q在城里白举人家找了个帮工的活,但因说了句实话,被举人老爷打了一记耳光赶出门外。后来,阿Q又回到未庄。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传到未庄,阿Q自称革命党...
-
黄鹤楼送别课文内容概括
黄鹤楼送别课文内容概括,,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读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头脑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样一种画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饯行。虽然两人即将要分别了,但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了,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这情。文中有句话说得好:“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
-
小石潭记60字概括
小石潭记60字概括,,1.《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2.《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
-
黄鹤楼送别内容概括
黄鹤楼送别内容概括,,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
-
小石潭记内容概括
小石潭记内容概括,,《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
-
小石潭记内容概括20字
小石潭记内容概括20字,,一、《小石潭记》概括这篇文章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二、《小石潭记》简介1、《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体裁是散文,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2、每段总结(1)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
-
装在套子里的人150字概括
装在套子里的人150字概括,,《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中学教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概括50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概括50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概括如下:保尔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了凌辱。十月革命爆发,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 朱赫莱被匪徒抓去了。保尔与朱赫莱一起逃跑。由于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跳进冬妮亚的花园。冬妮亚和保尔产...
-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概括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概括: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第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
-
故都的秋简介
故都的秋简介,,《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