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读后感

张良是一个真正的死士,因为家族五代在韩国为相,蒙此殊荣,所以张良要散尽家财以求死士刺杀秦始皇。他听说仓海君广交天下豪杰,便东见其人,先以拜师学礼为名,相处一段时间便开诚布公,仓海君也痛恨秦朝一戕人命,二绝学问,便给张良举荐力者,为他们锻造了一百二十斤的铁椎。张良和力士准备西上咸阳,却打听到秦始皇要东游,他们便在博浪沙中伏击,但是没有成功,铁椎只砸到副车,秦始皇一怒之下对周围进行搜索,找不到人就屠村,张良也改名换姓,亡命天涯。有人说秦始皇就是太仁义所以失天下,这些人的意思是没有把六国贵族赶尽杀绝,不知道这论点的始作俑者是谁,如果六国人不恨秦朝到极点,凭几个贵族是煽动不起来的。正是六国人都饱受压迫,恨秦朝恨到了极点,所以随便一点星火都可以燎原,有人带头,有人招手,就会有人加入。

第一个反秦的陈胜他们可不是贵族,都是一伙贫农,项羽是贵族后裔,最后得天下的刘邦也是普通家庭,他的一伙人都是在基层讨生活的人。愿意反秦的人都是活不下去的人,能活下去谁愿意造反,秦始皇戕害人命的手段无论是杀尽六国贵族还是不杀,最后都会土崩瓦解,天下群雄逐鹿。张良是贵族后裔,不过他很厚道,没有自己当韩王,而是举荐韩国王室的后人为韩王。项羽败亡也是天意,他偏偏杀了韩王成,本来张良离开了刘邦,打算永远追随韩王成,韩王成一死他再投刘邦。刘邦和刘备有些相似,徐庶要离开的时候刘备没有想到杀他,张良要回韩国的时候刘邦也没有阻拦,如果项羽没有杀了韩王成,张良就会一直在韩国,刘邦就难以问鼎天下。当年流亡的张良在下邳遇到一个老父,传授了他太公兵法,张良邂逅刘邦后,只有刘邦听得懂张良讲的兵法于是张良就觉得刘邦是天人,像是天在传授一般。

刘邦能得天下张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进咸阳之后刘邦立即被声色犬马吸引,就想过上醉生梦死的生活,手下所以会抢东西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张良的批评劝说之下,刘邦这才放弃享乐的想法。鸿门宴危机也是靠张良化解,项羽想杀刘邦,项伯却私下来给张良通风报信,因为张良曾救过项伯,二人属于患难之交,刘邦也极力拉拢项伯。鸿门宴危机解除后又利用项伯的关系,让项羽对自己放松警惕,还把汉中地赐给了刘邦,这对刘邦而言是如虎添翼,为日后出蜀定三秦提供了便利。张良过去的仇人是秦朝,现在秦朝已经灭亡,新的仇人就是项羽,也就不遗余力的给刘邦出谋划策。刘邦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只要能利己,他什么法子也做的出来,打败了可以把儿女踢下马车,父亲被俘虏了也无所谓他老人家被杀,甚至要项羽分自己一杯羹。郦食其建议复立六国的后人一块抗秦,刘邦也觉得有理,不过被张良给驳回,在张良的一番话里可以看出刘邦就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庸主。

韩信是刘邦手下比较出色的将才,张良也劝说刘邦重用韩信,觉得韩信能独当一面,刘邦骨子里又是个很吝啬的人,不过张良的话他还是能言听计从,拉拢彭越、英布,稳固韩信都是张良的谋略。灭楚之后,刘邦对功臣进行了封赏,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没有接受刘邦如此重大的封赏,不得已刘邦封了张良一个留侯。刘邦封赏引发很多有功者的不满,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张良直言不讳说大家是谋反之言,因为刘邦封赏的人都是萧何、曹参这些熟人,所杀的又都是刘邦厌恶的人,所以大家战战兢兢。为了稳定人心,张良建议刘邦封赏他讨厌的人雍齿,这才避免了一场骚乱。张良见天下已定,也不愿长留仕途,多少也看到韩信、彭越、陈豨、英布的下场,也懂鸟尽弓藏的道理。有时候皇帝就是这样,你越赖着不走,皇帝就想方设法让你走,相反你要走,皇帝又沽名钓誉不让你走。

张良对吕后有恩,当时刘邦觉得孝惠帝不像自己,感觉不是自己亲生的,一直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大臣又以废长不合名教极力劝阻,刘邦也是一意孤行。心急如焚的吕后就让吕择找张良帮忙,张良其实也懂刘邦坐了皇帝之后已刚愎自用,如果直谏可能要引火烧身,只能从太子身上下手,让太子屈尊纡贵,礼贤下士,去请商山四皓下山。刘邦一见太子身边羽翼丰满,就放弃了另立太子的想法。除了立太子,在立都方面张良也是支持建都关中,反对立都洛阳,他认为洛阳“此非用武之国也”,他肯定了关中的特殊地理“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他又把关中看成“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古代也有人形容四川是天府之国,真正的天府之国其实是在关中,所以后世就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司马迁以为张良应该是一个身材魁梧,虎背熊腰的大汉,毕竟他敢刺秦,身材应该和人的胆色相匹配。可看到张良的画像之后,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张良的长相却是一个俊美而瘦弱的人,可人瘦不代表没有勇力,像李元霸也很瘦,却是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