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3000字读后感

1、唐吉诃德,一个沉迷于其实小说的穷乡绅,他有一个自认为伟大的梦想:成为一位勇敢的游侠骑士,披着盔甲,骑着战马走遍世界,行侠仗义、铲奸除恶、劫富济贫,救助所有深陷不幸境地的人,以骑士精神作为他最高的信仰。为了将自己的梦想付诸行动,他以利相诱,居然说动了邻居桑丘作他的奴仆。就这样,一个疯子和一个傻子开始了他们的骑士冒险旅程。

2、唐吉诃德也许是对骑士传奇的极度狂热,以致走火入魔,一直处在疯狂的梦幻之中。站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个典型的重度的狂想症患者,以致可以把一群羊想象成一支军队,把一架架风车当成可以助他建功立业的巨人。

3、也许唐吉诃德的行为在我们读者的眼中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可笑。然而我以为我们并不能因此去嘲讽他。我们可以说他无知,但不可以说他无聊,至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对梦想的实践。

4、我想一个拥有梦想并沉溺于其中的人是幸福的。梦想可以让自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唐吉诃德的这个骑士梦,让他每一天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尽管他已经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了。当然我们可以说,他——唐吉诃德的梦想是荒谬的,他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我们面对自己真实的梦想时,却又能否下决心去实践呢。

5、当唐吉诃德把羊群当成军队,把贵妇的车队当做被强盗劫持时,他面对自己的敌人(事实上他很认真的把羊群当成了军队,把车队当成了强盗,而非我们眼中的羊群和军队)丝毫没有一丝惧色,仍然义无反顾,拔刀相助。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自己也许并没有唐吉诃德的天真和勇气。

6、当我们现代人不再需要唐吉诃德那样英雄式的任务是,他就被我们抛弃在书堆与网络的深处,翻阅也是偶尔一刻。然而,当唐吉诃德手持着长矛冲向他心中的魔鬼——风车时,我们是否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缺失呢?或许是梦想,或许是正义,或许是勇气。亦或仅仅是一点点的天真而已。

7、他第一次单枪匹马外出,受伤而归。第二次找到了邻居桑丘·潘沙作为侍从,一同出游。由于他头脑中充满了骑士奇遇,竟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羊群当敌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迫害的骑士,把赶路的贵妇人当作落难的公主,把皮酒袋当作巨人,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干了无数荒唐可笑的蠢事。但他仍然执迷不悟,直至几乎丧命,才被人救护回家。下卷叙述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第三次出游。堂吉诃德的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学士,为了医治堂吉诃德的精神病,故意怂恿他再次外出,然后自己也扮成骑士,准备打败他迫使他放弃荒唐的念头,回家养病。不料交手后反被堂吉诃德打败。参孙于三个月后重新找到堂吉诃德决斗,终于打败了这位奇情异想的骑士。根据事先约定的条件,堂吉诃德回到家中便病倒在床,临终时才恍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并嘱咐外甥女不得嫁给骑士,否则将得不到遗产。

8、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的宗旨是要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但是,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是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全面的反映。小说中出现将近700个人物,有贵族、教士、地主、市民、士兵、农夫、囚徒、强盗、妓女,等等。描写的生活场面十分广阔,从贵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店,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从大路到森林,展现了一副完整的社会生活画卷,暴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此外,小说还广泛地触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问题。

9、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典型。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一方面脱离现实,终日耽于幻想,对自己的力量又缺乏足够的估计,屡遭失败;另一方面,他的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对于骑士外的问题他的议论总是清醒而深刻,明确而富有哲理。作者塑造了一个令人可笑、可叹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清廉公正的社会理想,不可能通过复活骑士制度予以实现。马克思曾经说他误认为游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因此,塞万提斯在嘲笑骑士制度的同时,是以理想化骑士精神来反对没落的封建阶段。堂吉诃德揭示了西班牙的丑恶的现实,然而他的理想却是回复到古代淳朴的社会中去/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桑丘·潘沙,虽然处于仆人的地位,却与堂吉诃德相辅相成。主人耽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主人急功好义,仆人胆小怕事。在下卷里,桑丘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当总督时断事公平合理,为官清廉正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的政绩充分说明了他所具有的智慧和才能,作者通过这个人物体现了对民主精神的追求。

10、《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11、《堂吉诃德》是一本好笑的书,可当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却不禁在问:"究竟是谁真的可笑?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校园时,一位夫子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

12、《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虚伪的骑士道,却设计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是,人们在与腐朽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13、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第二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教伦理对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力量,只要想想,当人们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若干年后,人们不是又一次产生了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堂吉诃德以及堂吉诃德式的口号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时宜。

14、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现实中不也有和他一样的人吗?他们妄想着,结果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15、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16、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