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读后感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对我国而言,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也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调整。

假期里有幸阅读了《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节印象深刻。重点讲解了课程的结构与意义。课程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基础教育并不是学科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培养学科专家,而是强调儿童通过以课程为载体的学习来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从而能够迎接生活的挑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一种健全的生活方式。因此书中也提到了课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而是应该按照课程学理分为:显性课程、潜在课程与悬缺课程或空无课程这三种类型。

其中显性课程就是学校以及教师依据政府公布的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等课程计划。包括了课程表上的正式课程还有非正式课程,比如新生入学仪式,成长仪式,运动会,颁奖等等。但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后两者课程。先来谈谈潜在课程,这类课程在正式课程之外,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意领域。由于这类课程并不是教师的授课意图,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的,并且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所以这类的课程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