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与专业成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但在找时间读书时,我们总感觉到时间不够用。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上班的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第二条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里主要的是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他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教师和教研员本打算做好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完全被讲课吸引了。课后,邻校的一位老师问了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的。他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优秀的教师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都会说上好课必须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

从书中我还感悟到: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每读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都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感悟。也许开始我们学得无话可说,无字可写,但潺潺小溪,每日不断,终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越。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并且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果。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苏老还还提到了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除了苏老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