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第十四章读后感

做父母的常遇到这种事,你的孩子在某一天突然说句“大人”话,或在某一天突然把

一件事情做得很出色,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孩子真的在某一刻突然开窍了?不

是。儿童的心智发展是自发的和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的心理潜力有关,而不直接

与老师或家长的工作有关。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儿童在某一阶段喜欢重复做一件事,一套积木反复搭

反复拆,一个故事要反复听也不烦。这个反复做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心智发展的过

程,儿童的学习是从感觉开始的,当他不断地触摸,感知后,他会自己对感知的东西进

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儿童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就会使这个概念

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儿童今天知道了“瓶子”,又知道了“圆”,儿

童就会自己把瓶子和圆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

对于0——6岁的儿童,教师和家长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引导儿童从感觉走向概念表

达。这本书叫《爱和自由》,倡导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排斥教

师和家长的介入,而是要求施教者,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感知过程,并在孩子有感觉的

时候把相应的概念给他。并在教学中把握住两点:一是用一种方法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

力,把它固定在某一感知上。举个例子:用教具色板解释颜色,和指着一个人穿的一件

某种颜色的衣服来解释颜色,哪个更好呢?当然是色板。因为前者孩子看到的是单纯的

颜色,而后者孩子看到的是人、衣服和颜色。二是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

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联想,我们拿出一个三角形,就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

不要再多说什么。

关于孩子将所学概念一般化的过程,蒙特梭利不主张以教学计划的方式约束孩子在

一定时间内完成,事实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不可能按着施教者的计划走,孩子把概念

应用在他所处的环境中,需要时间,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孩子马上就用,有的孩子

则很久以后才用,他们不用并不等于没掌握。这就是孩子会在某一天突然说出一句“大

人”话的原因,其实这句“大人”包含的概念和逻辑,都是孩子已经掌握了的,只是没有

用而已。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否则,你可能毁了孩子一辈子。对于我国

儿童教育的现状我很担忧,担忧的是儿童的教育环境,这个环境从小处说包括家长、教

师,从大处说包括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这个环境或出于爱心,或打着爱的招牌做的

却是违反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事,有的家长逼着孩子学画画,学钢琴,学英语……幼儿

园也纷纷打出美术、音乐、英语等特色吸引生源,有的没有师资力量的幼儿园也不示

弱,外请老师办各种班。家长们尽管很迷茫,大多盲目跟风乖乖掏钱,人家孩子学了,

我孩子也得学,再穷不能穷教育,绝不能叫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有谁冷静下来想

一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呢?

儿童的学习应该在他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开始,比如,画画,有的孩子4岁到了画

画的敏感期,有的孩子5岁画画的敏感期才到。如果我们在儿童没有产生画画敏感期时

强迫儿童学画画,将会产生从此扼杀孩子的画画天赋的恶果!在这一点上,我是有切身

体会的,女儿四岁半开始学钢琴,跌跌撞撞弹了两年,除了给我和女儿留下些痛苦记

忆,几乎没有什么有益的收获,后来女儿对我说,妈妈,其实你让我再大点开始学钢琴

就好了,现在,我明白了我做错了一件事:在女儿的音乐敏感期没到时强迫她学钢琴,

不但扼杀了女儿音乐的天赋,也影响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

总之,0——6岁儿童的心智发展是内在的,自发的和连续的,在这个阶段儿童需要

一个宽限的环境,无论是家长和老师都不要强制和干预,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有一

天孩子定会起飞,而且越飞越高。